文/崔煜晨
如果说PPP是一场球赛,上半场是公平选择最有能力的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下半场则是融资问题
海绵城市、黑臭水体类PPP项目综合性高、专业性强,各地政府需要从技术可行、合法合规、经济论证等多角度考量
“我国环保产业处在变革和重构的背景中,在需求方监管越来越严格的时候,交易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PPP、公共服务采购、特许经营等模式将相互融合。” E20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在近日举行的“2016(第十四届)水业战略论坛”上介绍说。
作为当下热门话题,PPP模式成为本届论坛的关注热点。有观点认为,PPP模式是将来环境治理的大趋势、大方向,特别是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将为PPP模式带来巨大发展空间,但融资仍是大问题。
建立PPP基金是政府支持融资的方式,对所有社会资本开放,由专业机构管理
据了解,PPP项目普遍周期长、资金密集。目前,我国存在有运营能力的企业没有资本,有资本的企业没有运营能力的现象。
“PPP项目中好的资产很少,能把资产做好的人也很少。”E20特约评论员王强建议,目前社会资本较弱,未来这一模式发展需要重点培育社会资本,解决融资问题。
而解决PPP融资问题一直是财政部关注的重点。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副主任焦小平表示,如果说PPP是一场球赛的话,上半场是通过公平的方式选择最有能力的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下半场就是融资问题。
他认为,目前PPP融资还没有转向以项目现金流为主,传统资产负债融资还是主流方式。建立PPP基金是政府支持PPP融资的一种方式,当前地方积极设立PPP产业基金,
财政部也成立PPP融资支持基金,它对所有社会资本开放。现在很多市场主体也在考虑,是不是能发挥资本融资金融平台作用,发挥民间第三方PPP基金。
从国际上来看,PPP基金有三类:第一类是PDF基金,由政府出资开发项目,把政府需求、项目边界和产出标准界定清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对接。第二类是 PPP融资支持资金。比如,英国在2009年出现金融危机时,金融市场突然出现系统性的风险,英国政府融资基金通过提供担保等平复了市场波动。第三类是 PPP产业基金。财政部成立的PPP基金就是这一类。
“希望社会资本行动起来,并用专业机构管理这些基金。对财政来说,必须把政府信用和项目商业信用进行隔离,但在商业化的基金中政府和市场的风险分担可以谈。有的地方政府根据风险管理取向和政策目标,通过结构性安排,激励民间资本参与PPP基金。”焦小平说。
对此,不少企业表示期待。北京东方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投资拓展中心总裁黄吉欣表示,相信在2016年会出现解决PPP项目融资问题的新措施,比如绿色金融、项目收益债等。
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是长期目标,PPP模式对环境治理模式带来的变革不能仅从经济上考量
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地下管廊完善、农村环境整治,是现在地方政府被要求尽快推进的四大任务。而PPP模式与其中的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在政策上高度相关,且都属于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无论是建设海绵城市还是整治黑臭水体,都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应达到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基于巨额和长期的经费投入以及稳定有效的运营管理。因此,PPP模式对环境治理模式带来的变革,不能仅从经济上考量。
“对比西方用时长达半个世纪的在PPP、LID(类似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治理等几个领域的成功经验,我们走得太快太急。”他说。
据薛涛介绍,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方面,推行PPP模式将面临的风险包括:国有资本治理结构尚待改进,金融系统的低效、粗暴和监管缺位,相关技术统筹的适用性和系统性认知的广泛缺乏,对基本数据积累和规律总结的忽视,企业的逐利本性和缺乏约束性考核,地方政府在相关范畴内所需的治理能力欠缺。
对此,毕马威企业咨询 PPP咨询总监李炜认为,海绵城市、黑臭水体类项目综合性高、专业性强,项目特点因地而异。各地政府需要在专业机构的协助下,结合政策法规、行业惯例及当地实际情况,从技术可行,合法合规、经济论证等多角度考量项目。而项目的技术论证、物有所值评价、财政可承受能力论证、实施方案等咨询成果的质量决定了具体项目的成败。
实际上,在PPP模式热潮下,对传统水务公司形成较大冲击。王强建议,传统公司要在理清系统效率和执行效率关系的基础上,实现转型。
而作为民企,重庆康达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立彤认为,企业在运用PPP模式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时,要有项目、有平台、有资本。在满足项目、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需求,满足资金对实体服务的需求。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