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5月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汇聚社会力量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会议认为,在交通、环保、医疗、养老等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竞争择优选择包括民营和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资本,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并依据绩效评价给予合理回报,是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改革举措。
明年PPP或呈井喷态势,今年是战略机遇期
北京中建政研信息咨询中心主任梁舰表示,这次讲话内容是继2014年以来政府在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面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之后,推动PPP项目的又一重要信号。从2014年11月以来,以国发[2014]60号(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财金 (2014)76号(《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 (试行)》)、发改投资(2014)272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代表,国家在大力推广PPP模式。
地方政府方面,面对巨大的债务压力,各级地方政府寄希望于通过社会资本纾解地方债务压力和融资乏途的困境,而BT(建设-移交)融资模式的弊端尽显,因此地方政府对PPP的推广有极大的积极性。而在企业方面,有不少投资人也从中嗅到商机,希望通过PPP使自己的资本进入新的获利空间。可以预测,PPP是以后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方向。有媒体粗略统计,目前2015年省级地方政府披露的PPP项目计划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万亿元。梁舰预测,明年 PPP项目或将呈井喷态势。那么,今年是战略机遇期,务必把握住。能否在以后的PPP项目中分到一杯羹,关键在于现在能否抓住PPP试点项目,整合好资源,积累好经验。
PPP是把双刃剑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对于政府还是社会资本,PPP都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政府而言,当前政府部门对PPP的理解普遍存在不足。一是往往忽略PPP需要长远规划,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与关注。二是误把PPP简单理解成一种融资方式。事实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PPP被赋予全新的涵义。从去年财政部的一系列文件来看,PPP被上升到体制、机制改革和国家战略的层面。 具体来说,国家希望通过PPP模式创新融资体制以引入社会资本,为民间资本进入公共领域投资制定制度保障,扫清社会资本进入的制度障碍,盘活民间资本。这就意味着,PPP已不再仅仅是微观范畴的融资手段或工具,而是宏观层面的投资体制改革。因此,政府在运作PPP项目时应该高度重视,长远打算,不能只着眼于解决眼前的资金问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政府如何更好地运作PPP项目?针对这一问题,北京中建政研信息咨询中心管理咨询专家杨贺龙表示,地方政府现在只要是项目都想走PPP模式,没有进行一个很好的梳理,让政府去做这个梳理也不现实。政府应真正着眼于整体统筹,避免纯粹把PPP 当做融资手段。有一个方向是地方政府跟投融资公司合作,把整个投融资公司进行整合,比如把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交通建设投资公司、文化旅游投资公司、环境投资公司等等全部纳入一个投资平台去,把这个投资平台做大,来统筹运作整个PPP项目,让它代表政府真正实施市场行为。这样一来实现政企分开,让投资平台能够实现市场化运作,成为一个现代化、市场化企业,有自我造血能力。同时把政府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让政府专注于整体资源配置决策。
那么如何理清政府、投资平台和各级平台的关系,怎么既能做好决策又能做好管理呢?目前中建政研专注于给政府和投资平台,提供一个整体区域投融资改革的服务。既服务于政府,让政府更高效更科学地决策,更好地管理监督投资平台,防止资产流失,保证资产增值;又服务于投资平台,帮助他们整合项目资源,更好地进行项目运作,同时加强管理,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使他们盈利能力更强,风险更低,更有活力。
同样,社会资本方面亦面临着很多风险。 PPP是长期项目,少则10年,多则30年,时间越长,企业风险越大。由于PPP模式在我国运作并不成熟,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比较滞后,规范性也不足。目前在PPP推进过程中,各种不规范的现象,如政府违约等普遍存在,更增大了企业的风险。另外还有融资风险、策划风险、运营风险等等。梁舰表示,对社会资本方来讲,PPP到底是陷阱还是馅饼,关键靠社会资本方的项目策划能力、融资能力及运营能力。如果做的好,企业将坐收采购收益、建造收益、运营收益、投资收益等。反之,PPP就是一个陷阱。
中建政研PPP专家王树海提醒社会资本方关注两个问题。
第一,关注中途退出机制的问题。PPP项目,一般要求常态化,长期合作。时间越长,不可控的因素越多,社会资本方的风险越大。为了降低风险,社会资本方应考虑一个中途退出机制。
第二,社会资本方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要考虑有没有后续运营的能力。因为运营收益将是弥补PPP项目前期投资的重要手段。数十年甚至更长的运营期对于企业的运营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