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建筑,价值混乱,缺乏文化,成了广告、商品和炫富的工具。”在东南大学举办的《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战略》新书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认为,当下的中国建筑有三大困扰:价值判断失衡、商业气息太浓,各大城市的建筑崇洋媚外,受领导决策的影响较大。
———《程泰宁院士:建筑成炫富工具领导爱当“设计师”》
中国建筑因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落后以及建筑市场化发展起步较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现代企业保持快速的创新,已成为决胜于市场的关键。同时,建筑业产品的创新也是人们生活品质的延伸!创新能力一直是其业内人士的梦和痛,那什么使我们在创新方面如此之难呢?
创新致命伤之一:心口不一 ,缺乏创造的自信
嘴上说相信,心里实际上根本不相信,从古至今,中国官场和职场风气里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中国人民的一贯思维方式。而作为建筑创新者的思维需要纯粹、简单,不能一边说我要自主创新,一边从心里都在默默的嘀咕“中国人设计的东西还是不行,最好还是从国外看看有什么现成的直接拿过来,对外还要说是自己设计的,这样说出去好听有面子。
而创新成功非常需要纯粹简单的精神,创新越成功的人,心态越简单,好奇心越强、儿童心态越明显,同时幸福指数也越高。
创新致命伤之二:先模仿再创造的理念
长期以来教育界的口号是:先模仿再创造,经过多年的创新咨询,我个人认为这是个根本性的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先模仿意味着无意识的埋下了不肯再动脑筋的祸根,而这个祸根一旦埋下,就很难去除,遇事就都想模仿和抄袭,久而久之创造力就会变的越来越差,这也是造成心口不一的根源所在。
艺点艺通强烈主张:“先创造再借鉴”的做法,因为只有先创造,你个人的DNA才能发挥作用,出来的成果才具有独特性,创造之后再借鉴才能成就你的独一无二。
创新致命伤之三:一把手和高管很容易成为创新最大的杀手
因为中国建筑目前的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及领导权利的集中,导致行政干预太多,很多既不科学也不民主的决策压制了中国建筑师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再加上一把手和高管大部分都不真正相信原创、也不相信自己企业的原创能力,只会要求下属必须多作创新,而自己并不为创新营造必须的组织氛围。事实上一把手和高管层真正需要提高的是如何营造组织氛围来开启团队创造能力,从而为企业大幅度提高人均效能,员工创造力打开了,愿意而且学会如何想事情了,员工的行动力就会提高,随后员工的执行力自然就加强了。领导者在创新过程中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点艺通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很多,但是由于时间和手段有限,加上高管经常面临短期业绩的压力,所以开展创新时不利用现有资源和人才是不可取的做法。尤其应该在最重要的环节——人才——上着手,提高公司促进和维持创新工作的成功机会。
创新致命伤之四:KPI的毒药
KPI,说到底就是一种指标管理法,通过建立评价体系、设立评价标准和审核关键指标,达到流程的标准化和进程的可控。
对于中国建筑业而言,技术早已经不是问题了;所谓的作品,更多的是建筑师者展示品味的道具、表达自己的工具和对自己社会角色进行定位的方式。
德鲁克之所以被称为“管理学之父”的厉害之处,恰恰在于他一语道破了科学管理思想的弊病所在。那就是,科学管理针对的对象是体力劳动者,它通过对任务的分解将工人的劳动简化为一套标准的动作,大大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但问题是,现在的建筑师已经不再是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而是一个“知识工作者”,“要提高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我们只需要告诉他们如何干活”就可以,而对于一个知识工作者而言,你首先就没有办法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任务是什么?”,其次,也没有办法回答他们的工作的质量是什么?因为你虽然可以给建筑师设定一个笼统的目标,但你没有办法将这个目标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和动作,你可以明确他的责任,却不能代替他对自我进行管理!
创新致命伤之五:缺乏信任与分享
在建筑业的创新历程中,历史上的创新个人英雄主义的比较多,比如:鲁班。但今天的创新都以团队集体创新为主,集体创新必须建立在信任和分享的基础上。在当前中国,要有效提高中国人的一般信任和基本合作精神,市场经济的扩展才是最重要最可依靠的力量。因为市场经济是最能拓展人们交易和合作的,并在市场经济中创建法制,打击那些阻碍交易合作的机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建筑业创新的成功。
结束语:
爱丽丝与女王的对话:
爱丽丝说“因为我经验不足,任何尝试是没有用的,人们总是相信可能发生的事。”女王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从早饭开始前,我就相信六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今天我成了女王。”
只有相信才能让我们生活在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环境!
文/周彧君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