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启动“百镇建设示范行动”,通过扩权强镇、保障用地、扩大财权、金融支持、资金扶持、引进人才、优化机构等政策支持200个示范镇建设。经过3年建设,200个示范镇“样板”效应突显,各项经济指标远超过同期山东省相应指标增长幅度;镇区人口平均3.6万人,是全省镇均水平的2.25倍,已成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一张图”还民青山绿水
在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文化广场,晴空下,满是嬉闹玩耍的人群。
“以前比现在可差多了,黑烟囱、黑水河和臭水沟都能看见。”提起过去的环境,年过七旬依然在广场上制作售卖风筝的袁大爷直摇头:“这里以前小作坊遍地,微黄的天空中总是味道刺鼻,风一吹垃圾满地跑,污水横流。唉,只要能赚钱,谁管环境是好是歹。”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东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小城镇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协调城乡发展,保护好青山绿水。
为此,山东省制订了《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山东省小城镇专项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各类特色镇编制相应专项规划,省级示范镇建成区编制详细规划,对开发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传统风貌保护等,做到统筹考虑“一张图”。
近几年,大王镇遵循“科学合理、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统筹推进”的原则,修订完善了全镇2012年~2030年城乡总体规划,将居住和产业功能合理区分又统一建设、管理,既保证了群众生活环境,又能产城融合,可持续发展。“以前,群众居住和生产不分家,混在一起,不好管理。规划后,落后产能被淘汰,部分原工业产业搬到了经济开发区,所有生产企业必须安装设备达标排放。这样生活生产互不干扰,也方便了管理。”广饶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的李明林指着规划图上的一条高速公路说:“镇区和经济开发区,正好被G25高速公路分割开。”
经过规划,大王镇初步呈现出“镇区一体、四区统筹、三水飘带、七星棋布”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做到了镇区和大王经济开发区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理,统筹推进;经济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生态产业区、保税物流园区明确功能定位、区划范围,科学布局、协调发展;打通境内淄河、织女河、阳河的连接,与城镇建设融为一体;97个村庄规划建设成了7处大型农村新型社区,促进农民变居民。“现在,天总是蓝的,水总是清的,出来玩儿的人也多了,我的生意都变好了。”袁大爷乐呵呵地说。
发展特色产业“留住人”
对于小城镇建设,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副处长宫晓芳认为,人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根本,产业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核心动力。没有产业,农民如何变成居民,没有人,城镇又何谈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山东省“百镇示范行动”着力塑造小城镇特色产业,努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留住人,发展小城镇。
一方面,山东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累计下拨省级示范镇建设专项资金53.26亿元,争取省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资金两亿元;优先在示范镇安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赋予省级示范镇县级经济类项目核准、备案权和工程建设、市政设施等方面的管理权,县级有关部门在示范镇设立分支机构。
另一方面,坚持突出产业特色,提高小城镇内生发展能力,走差异化、规模化、特色化的道路,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培育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城一体、镇园融合发展,吸引大中型企业到小城镇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吸引镇域内和周边乡镇的企业向园区集聚,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
青州市弥河镇的公路两侧,随处可见果蔬大棚和苗木种植基地,大型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就在镇中心。“果蔬苗木种植只是弥河镇多元化产业中的一元。”青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鞠杰说。该镇充分发挥山川、平原、湿地梯次分布的地理优势,东部种植瓜菜,西部开发林果,中部发展畜牧养殖、食用菌种植。以建设青州市中心镇为契机,建成绿化苗木基地2100亩,发展经济林3850亩、速生丰产用材林3000多亩。除了农、林业外,弥河镇还建设了圣水峪森林公园、黄山湖、白鹭洲三大旅游景点,建立了闫刘、石家、官庄、大关营、前营五大工业园区。
产业的发展为当地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我们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5万元,比我们富裕的村庄还有很多。”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要产业的弥河镇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范永长说。
收入增加,吸引了很多出省务工人员返乡务工。一位骑着电动车从工厂下班回家的刘姓村民说:“以前到江苏、浙江、广东打工,没有朋友、没有家人,觉得很孤独。如今,在家门口挣的钱不比出去少,家人团聚,还能经常跟朋友喝点小酒,我很开心。”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