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财政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了解到,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的专家评审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根据专家意见已经形成了PPP示范项目建议名单,需要联合其他20个部委最终确定项目名单,这份名单很快将会在财政部网站披露。
56名专家评审1000多项目
今年6月初,财政部联合20个部委启动了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目的在于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来助推更多PPP项目落地。地方政府申报积极。
此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云南、河北等地财政厅人士表示,当地申报的第三批PPP示范项目数量为50个,正好是财政部给出的最高申报限额。
最终,根据财政部PPP中心数据,截至申报截止日(7月25日),财政部共收到各地申报项目107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2万亿元,涉及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市政公用事业、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
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建议名单已敲定 规模或超万亿
2014年和2015年的PPP申报项目数量分别是120个和782个,而今年这一数字首次突破千个,投资额更是远超前两批。
参与第三批PPP示范项目评审专家、大岳咨询总经理金永祥告诉记者,9月6日到9月10日的5天时间里,来自PPP领域的法律、财务、咨询和部委的56名专家被集中在北京六环外的一家宾馆,对第三批1000多个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评审的压力还挺大,睡不好觉”。
这些项目需要经过两道关卡,即定性评审和定量评审。
定性评审有几条红线不得触碰。比如,运作方式不得采用建设-移交(BT)方式实施;对采用建设-移交(BT)方式的项目,通过保底承诺、回购安排等方式进行变相融资的项目,将不予受理。
金永祥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农林水利组一共有152个申报项目,大概四分之一没有通过定性评审。
通过定性评价后,申报项目进入定量评价,总分100分,其中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示范推广价值各为25分,项目实施进度、财政承受能力各15分,项目材料规范性和物有所值评价各为10分。
金永祥称,一个PPP项目最终分数取的是7个专家打的分数的平均数,自己给出的PPP项目中得分最高的是82分,多数项目失分主要在项目的实施进度和文件规范性。
为了稳增长,第三批PPP示范项目评审强调项目尽快落地,注重项目立项、土地、环评等审批手续是否完善,看重项目是否具备在入选名单一年内落地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鼓励民营企业参与PPP,此次评审中民企参与的PPP项目会有加分。
“这批示范项目重视民营企业的参与,有民营企业参与的ppp 项目都有加分,但由于多数项目处于准备阶段和采购阶段,还确定不了是否会有民营企业参加,所以获得加分的项目并不多。但是这个导向很明确。”金永祥称。
项目投资额或超万亿
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财政部PPP中心相关负责人不愿透露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的个数和投资额,不过在当前稳增长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市场预计第三批PPP示范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将远超前两批。
2014年财政部推出首批30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额1800亿元。2015年第二批PPP示范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分别为206个和6589亿元,远超第一批。
金永祥估计,在申报的1000多个第三批PPP示范项目中,最后可能有大约500个项目入选,投资额或超过1万亿元。
金永祥发现,与前两批申报的PPP示范项目中存量项目占比较大不同,第三批项目基本上都是增量项目,这会带动较大的投资,对稳增长意义会较大。
PPP已经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根据财政部PPP中心数据,截至2016年7月30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入库的项目数量为10170个,入库项目金额约12万亿元。另外,6月底全国已经有总投资额1万亿元的PPP项目正式落地。
入选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名单的项目,将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
去年底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以奖代补政策的通知》,对中央财政PPP示范项目中的新建项目,财政部将在项目完成采购确定社会资本合作方后,按照项目投资规模给予一定奖励。
其中,投资规模3亿元以下的项目奖励300万元,3亿元(含3亿元)至10亿元的项目奖励500万元,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的项目奖励800万元。
奖励资金由财政部门统筹用于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各项财政支出,主要包括项目前期费用补助、运营补贴等。
不仅如此,金永祥分析道,地方上的PPP项目入选财政部示范项目后,将更容易获得社会资本的认可,也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不过,进入示范项目名单也并非一劳永逸。
财政部已经建立了“能进能出”的项目示范机制。对已列入示范项目名单的项目,如项目交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不能采用PPP模式,或一年后仍未能进入采购阶段的,将被调出示范项目名单。此前,第一批30个示范项目中就有4个项目被剔出名单。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