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北京打响了一场治理“大城市病”的攻坚战。如今,“大城市病”治理情况如何?
“瘦身健体”应对产业过多
【病症】虚胖体弱、步履沉重
【病因】城市规模“摊大饼”;非首都核心功能大量存在;人口规模过度膨胀,城市资源容量超过上限……
【药方】“瘦身健体”
【复查结果】北京市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瘦身健体,增量必须控制,产业、功能、人口都要做减法。北京2015年制定“史上最严”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全市禁限比例达55%,两年间累计退出污染企业718家。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表示,疏解腾退空间将主要用于改善百姓生活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
【后续治疗建议】“瘦身”与“健体”同步进行。如今,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正加速构建。北京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石墨烯等新材料研究应用跨入全球先进行列,北京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最广的城市。2015年,北京新设立科技服务业企业5.9万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市场份额占全国40%以上。
“加减结合”应对雾霾“心肺之患”
【病症】雾霾频现,影响城市“心肺功能”。
【病因】机动车污染严重、冬季取暖污染强度高、气候扩散条件差、区域排放总量超标……
【药方】同呼吸,共治理。一“防”、二“治”、三“限”。防,压煤、减少工业污染、控制建筑工地等扬尘;治,京津冀联防连治,升级油品质量;限,限制机动车数量过快增长,减少重化工……
【复查结果】过去两年间,北京“铁腕”治霾。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介绍,2015年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6.2%。
两年来,通过煤改电、煤改气等工作,全市燃煤总量从2300万吨减少至1200万吨以内,基本实现东城区、西城区“无煤化”,淘汰黄标车近86万辆,高污染车彻底退出,被称为世界最严的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草案已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
京津冀三地环保厅局2015年底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在各项污染排放不断减少的同时,北京城市生态空间正大幅增加。过去五年,北京市平原地区造林10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4850公顷。整治1460公里中小河道,永定河“五湖一线”成为首都一道亮丽风景。
【后续治疗建议】国务院2013年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为京津冀PM2.5浓度控制划定“红线”:到2017年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
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指出,归根结底要靠经济撬减排,扭转发展观。专家指出,除了行政手段,治霾要加大差别化水电价等经济杠杆的使用,从而加快产业退出转型;公开污染源监测信息,带动公众参与监督。
“标本兼治”应对交通拥堵
【病症】城市交通“血管”流通缓慢,部分堵点形成交通“栓塞”。
【病因】机动车增长过快,保有量达561万辆;“断头路”多,微循环不畅;停车位缺口250万个,违规占道停车……
【药方】公交优先、需求管理“治标”,产城平衡、绿色出行“治本”。
【复查结果】2015年,北京全路网高峰时段平均指数为5.7,处于轻度拥堵状态。
除了限制机动车数量过快增长的治标,北京已摒弃“摊大饼”的发展思路,促进就近居住和职住平衡。通州规划为通州当地城镇化、就业居民提供各类政策性住房,实现居住社区为本地就业、城镇化配套。构建15分钟生活圈,提高文化活动等场所的便利程度。
2016年,北京主城区开通建设多条次干路、支路,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建设高效密集的轨道交通网,推进16条约300公里在建线路建设;完成全市停车普查,推动4万余个路侧停车位“一位一编号”;新增公交专用道50公里以上……
“十三五”期间,北京将建成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000公里,还将建成1000公里市郊铁路。北京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容军说,到“十三五”末,北京市地铁、公交、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的比例将达到75%。
【后续治疗建议】专家指出,绿色出行,需要软硬件做好保障。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建议,加强构建市郊铁路等多层次轨道网络,加强轨道交通与地面的互动,方便乘客出行。例如,同为CBD地区,北京轨道交通出入口为17个,而东京则达到120个。专家指出,公交优先需要提高车速和准点率,加强智能化服务,让公众感受到坐公交和开车出行效率基本相当。
【综合复查结论】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两年来,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打响了这场治理“大城市病”的攻坚战,全市共同努力,让步履沉重的首都轻装前进。这场攻坚战还远未结束,但目标已确立,思路已清晰,方向已明确。北京通过这两年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积蓄了巨大的动力。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