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海绵城市”算是一个热词。在许多新闻报道中,海绵城市建设被看成破解城市内涝的“大招”。那么,建设海绵城市真的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吗?对此,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认为,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雨水集蓄回用或是水利防洪、排水防涝。
笔者认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避免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事实上,海绵城市建设,不仅需要建造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还要铺装透水路面,建造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蓄水池,兴建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从城市建设理念来讲,这是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系统的改造和升级,是着眼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布局。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还应避免急于求成的心理和政绩化的冲动。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分布于城市各处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绿色屋顶、透水路面能否有效运作、发挥协同作用。而且,这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如果只是在城市局部区域打造“样板”,满足于做表面文章,或者只是为了短期内给地方政绩增添光彩,结果可能是劳民伤财、徒劳无功。
总而言之,海绵城市建设既不可简单对待,也不可盲目乐观、操之过急,而应立足于现实和长远,因地制宜地制订长期规划,并分年度实施计划。此外,除了政策鼓励,还应从地方立法和社会推广等方面入手,树立全民生态观念,增强全民环保意识,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其中。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