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 录 | 注 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中国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一线风采 > 正文一线风采

横琴广场:打造“智慧工地”

发布日期:2017-04-06来源:中交一航局编辑:宋珍珍

[摘要]

  文/弓长江 左睿 王旸

  刚下飞机,中交汇通横琴广场项目总工张保卫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客户端,屏幕上分割开的多个画面,从不同角度将施工现场展示的“一清二楚”。

  “像这个工人,安全帽佩戴不规范,过程管理中的很多细节问题放大点都可以看得到。”即便身处办公室,他也能对现场施工情况了如指掌。

  项目部将科技创新融入了管理的每个环节,着力打造“智慧工地”。

  BIM技术———让内部构造“看得清”

  “地下室一层风管标高在这个位置,安装电缆桥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让。”在广场地下室管线排布施工前,暖通施工员王飞与协作队伍仔细进行着“交底”。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竟看不见一张施工图纸。所有人对着电脑屏幕,上面清楚地显示着整个大楼的三维立体模型。“这里是风管、水管、电缆交汇的区域,要特别注意工序顺序。”王飞移动着鼠标,将这块区域的局部三维放大,展现出一张立体的三维详图,“看,这就是管线排布‘实景图’了。”

  整个项目,机电安装专业系统类别达20余个,13万平方米的风管、150万米的电线电缆、近千台设备,都蕴含在这模型中,组成了大楼的“筋脉血肉”。大到一组空调风机、小到一颗螺丝钉,只要轻轻双击鼠标,安装位置、尺寸、材质、供应商、品牌等一系列“身份标签”便一目了然了。

  “不管是预留洞口还是管线安装,参照模型现在是我们的第一选择。”提起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王飞一脸自豪,“在定位、放线、打吊架、排定管线安装顺序之前,我们都会用模型进行可视化交底,这样一目了然。”

  在高楼安装机电,最大的困难就在于管线综合排布。经验丰富的安装工吴志强还记得,在几年前一栋7层综合楼项目施工时,水、电、暖施工是如何相互“打架”的。受视觉限制,在管线复杂交错、各个专业工序交叉的地方,常常难以确定排布和施工顺序。“干着干着,发现施工进行不下去了,只好拆掉重新再来。”吴师傅回忆道,“浪费人力物力不说,还影响了工程工期。”

  而现在这栋近300米高的大楼中,却极少发生管线“打架”的情况。项目部会提前在模型中进行碰撞检测,让施工人员清楚地了解到管线交叉处,各专业构件组成、测量其标高等信息。一旦发现“碰撞”,立即调整施工工序和安装方案。“就目前情况测算,预留洞口图准确率达到9成以上。”吴师傅介绍道。

  “BIM更大的价值在于协同不同参与方的施工进程,达到效率的提升。”正如BIM中心负责人王根叶所说,BIM技术除运用于碰撞检测之外,还在复杂的地下室施工过程中进行流水段划分,快速统计区域内的分专业、分楼层构建工程量,清晰展现各个流水段的进度时间、构建属性等信息,在进度跟踪、三位测量等多个环节与各方进行信息共享,深度协同。

  大数据———让浇注过程“摸得准”

  “浇注10个半小时,浇注方量1191方,完成浇注任务的85%,进场罐车97车,浇注速度每小时137方,预计1小时后完成。今天挺顺利的,大家再坚持一下!”在项目7号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浇注施工现场,刷新微信消息后,技术员崔连刚胸有成竹。

  之前,大面积混凝土浇注过程监控及经验总结,是项目质量管控的重难点之一。传统的浇注签单全靠手工完成,而搅拌站采用多条生产线同时出料,时常会出现料单上汇总量与实际浇注方量不符的情况。再加上受天气及操作人员影响,对浇注进行实时监控难上加难,没有浇注过程的准确信息,便无法为下次施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员杨凯凯是个有心人。联想到春节时中央电视台“大数据看春运”的节目,杨凯凯决定整合大数据开发一套混凝土监控系统。

  半个月后,利用VBA编程技术的混凝土浇注监控系统出炉了。运用这套系统时,只要提前设置好预计方量、泵车数量等起始信息,过程中按照罐车实际到达供料情况更新数据,监控系统便能将最新的浇注速度、预计剩余时间等信息实时反映在进度图上。混凝土浇注再也不是“雾里看花”。

  在项目上,大数据的用武之地不仅限于混凝土浇注上。施工现场每个模板、预制构件都贴有自己的“身份证”,模板加工时间、地点及操作人员、构件预制安装的情况等都记录其中。扫码显示出来的不仅有数据信息,还有施工现场相关施工流程的影像资料。

  如今,越来越多的自主开发辅助系统开始在施工现场崭露头角,这带来的不仅是管理质效的提升,还为中交汇通横琴广场平添了一份科技魅力。

 
 
【相关阅读】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