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陕北以北,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国家“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改革开放以来,靖边依托资源优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 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以油气化工、食品加工、皮毛加工、建筑建材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和以畜、草、薯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在这里,热情豪放的大秧歌,高亢激昂 的信天游,如泣如诉的陕北道情,细腻秀美的三边剪纸随处可见,形成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亘古以来,在广袤的陕北大地,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资源。风电,是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千百年来,一股股劲风掠过高 山、旷野,卷起阵阵尘土飞沙,却从未有人知晓,这呼啸而来的强劲风力,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无形宝藏。随着国家发展风电浪潮的涌起,靖边的风力资源被地方 政府以及许多大的发电集团所关注,受到开发商的格外青睐。抢占风电场的竞争也在各大发电集团之间展开,这里也逐渐成为了中国西部的投资热点地区。
2014年3月,公司西南分局中标中电投靖边白天赐风电场一期49.5兆瓦工程。在这边沃土上开启了风电建设的热潮。进场之 初,尽管条件差,但大家心里装着一个目标:只有按照合同和设计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建设,才能给当地人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能给企业和自己一个交 代;只有良好履约,才能在陕北风电市场中真正做到立足。
策划沟通,向时间要效益
———项目前期策划是项目开展的起始阶段,对项目后期的实施、运营乃至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项目沟通,是改善人际关系、构建项目管理团队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作为项目组织和控制管理过程中的依据和手段,为项目决策和计划提供必要信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电投靖边白天赐风电一期49.5兆瓦工程位于榆林市靖边县南部的镇靖镇,距靖边县城约16公里。场址区南北长约14公里,东 西宽约4公里。场址区海拔高度在1500米~1700米之间,为黄土高原北部的黄土丘陵地带,地势起伏不大。工程设计安装17台金风1.5兆瓦的风力发电 机组及12台海装2.0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9.5兆瓦,采用一机一变。风机所发电量经35千伏集电线路送入新建110千伏升压站升压后并入 陕西电网。
“像我们这样的风电小项目,施工总成本都差不多,要想提高利润率就要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向时间要效益”。项目经理张彪年 对今年的整个工程施工,都做了周密详尽地策划,从资金、人员配备、技术力量等多方进行综合考虑。由于该风电场所在区域道路涉及农田及植被保护区,同时复杂 的人文环境,协调工作量大,施工过程中时常有当地农民前来纠缠、漫天索要赔偿,最严重时为阻止施工在道路上设置了好几道关卡。项目部一方面依托业主和地方 政府,积极沟通协调,对前来纠缠的当地农民耐心说服并与他们讨价还价,既要保证不超征地费用又要保证工程进展不受阻拦,确保施工如期完成。另一方面,凭借 几年的风电施工经验,将建设中因外部环境等所引发的各类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予以告知,做好前期细致周密的策划,督促业主为顺利施工提供支持,尽可能方便施 工。如计划中进场道路较窄,大型车辆无法正常通过,建议业主修改路径方案等,为施工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确保实现一天一个风机基础浇筑的进度目标,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做到短、平、快,项目部抓大放小,狠抓重点工作。一方面,及时 向业主上报每月进度和计划,在让他们看到工程进展按计划完成的同时,积极与其沟通,要求每月的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并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率,将钱用到刀刃上。 另一方面,积极配合、督促甲方尽可能快地提供风电设备,为顺利吊装积聚条件。
压力也是动力,由于事前周密的策划、准备和高效地沟通协调,项目部每道工序都做到了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为工程按计划进行扫清了障碍。
2014年4月19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2014年8月10日,首座风机基础承台开始浇筑;
2015年4月9日,所有风机基础承台施工全部提前完成;
2015年4月29日,首台风机吊装完成;
2015年7月29日,风机吊装任务完成过半,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行业规范要求。
2015年8月22日,完成首批17台金风1.5兆瓦风机吊装作业,取得了工程建设的阶段性胜利,向全场并网发电节点目标迈进关键的一步。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
———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及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财产安全的问题。项目质量的控制,不单是对项目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项目虽小,我们也要把它干漂亮”,作为该项目总工的李军辉走到哪里都会说这句话。无论在基 坑,还是吊装现场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开一项工程他都会向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讲清该项工程的设计要求、技术标准、定位方法及与其他工程的关 系、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确保全体人员在彻底明了施工对象的情况下投入施工。
在各项施工过程中,他严把技术质量关,积极解决存在技术难题,努力把各项技术指标的最优化配置确定好。从设备卸车到组装、从风 机起吊到安装等,每个关口都全过程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旁站监督指挥,保障了项目工程的吊装质量。他要求技术人员严把图纸关,严把测量关,严把材料质量及试验 关,严把过程工序质量关。做到“六不施工,三不交接”。即:不进行技术交底不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不清楚不施工、测量和资料未经审核不施工、材料无合格证 或试验不合格不施工、隐蔽工程未经检查签证不施工、未经监理人认可或批准的工序不施工;无自检记录不接交、未经监理人或技术员验收不接交、施工记录不全不 接交。这是白天赐风电场工程施工的标准,更是支撑他们施工顺利有序开展的保障。“你们有时候比我们都较真”。来自常驻现场的华研监理刘工半开玩笑的说到。
在来白天赐项目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在来自甘肃定西的小伙张耀龙身上看到了一种“拼命三郎”式的英雄气概和吃苦耐劳的冲天 干劲。因为项目上技术人员较少,除了现场的施工技术指导之外,办公室内业、工程签认等应接不暇的纷繁杂事,他经常废寝忘食忙到半夜。2013年7月毕业于 宁夏大学的他,一毕业就来到了白天赐风电项目建设工地。在工地两年多的风雨历程,不仅使他技术得到提升,更磨练了他的意志,通过全程参与工程现场施工管控 及设计变更,如今他已成长为项目部的主要技术骨干。
2015年8月27日,项目部承建的首批17台风机顺利通过陕西省质检站并网前专项质量监督检查。这是对项目部整个施工生产过程中工程质量控制等工作成果的总结和肯定,也为项目部工程年底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提供了坚实的质量安全保障。
妈妈心,婆婆嘴,闲不住的两条腿
———安全,永远是施工的主题。由于风电施工的特殊性,吊装作业过程中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工程10号风机施工点上,一台450吨履带吊、一台25吨汽车吊停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工作面上,30多名工人正在分头忙 碌,拆卸、转场、组装、吊装等,不一会,重18吨的风机叶片组件被顺利的安装在距地面70米高的主机连接位置上,而这期间,1名安全人员始终在旁边进行全 方位无死角监护。吊装过程中,负责安全监控的宫和平师傅无时无刻都在提醒大家:“安全第一、确保质量”,针对每台风机的吊装,我们一定都制订对应的安全控 制措施,对现场的大型施工机械进行安全巡查,做好防风、防汛、防火等应急预案的演练,对所有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并且不厌其烦的在每次安全交底时都强调 安全,利用闲暇时间还不忘把施工人员聚到一起讲故事、总结经验和教训,告诫施工人员务必注意自身的安全,并时刻注意提醒身边的每一个人。“现场安全就是妈 妈心,婆婆嘴,闲不住的两条腿,只有不停的巡视,不厌其烦的提醒,让全体参战人员都注意安全、重视安全,现场管理才不会产生盲区,才不会出现事故。”宫和 平对我说道。
攻坚季节,挥汗战高温
———高温,对很多在室内工作的人来说,只是一个数字,但对于这些在露天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工人师傅们来说,是蒸,是烤,是流不完的汗水。
七、八月的陕西地区气温居高不下,近40度的高温肆虐黄土大地,“烤”验着白天赐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施工现场毫无遮拦, 工人们趁着劳动的间隙蹲到风电机组前的阴影处,喝点水,抹抹身上冒出的汗水。工地上,水成了惟一的抗高温之源。连续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解渴只能靠茶 水,乘凉只能靠自然风。盯现场是个技术活,从早到晚往返于各个施工点,一天下来腿痛脚胀,一般刚来的年轻人还真扛不住。40多岁的现场值班经理郑运贞,尽 管工地上每天都供应纯净水,但是他走到哪都拎着那个旧水杯,他告诉我,最近他每天都要喝掉至少5杯水,因为出汗实在太多了。“天太热,喝凉水反而难受,我 们还是喜欢喝热水。”
“跟夏天比起来,我们宁愿在最冷的冬天干活。” 郑运贞说,风电塔筒等安装最受不了夏天,天气热,山上没有一点这当太阳的地方,塔筒被太阳晒得滚烫,虽然戴了手套,还是烫手,经常与高温塔筒摩擦的手套两三天就要换一副。
在这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四局人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淋漓体现。施工场地处理——吊机就位——塔筒吊装——机舱发电机吊装 ——风机叶轮拼装——安装叶轮等一个个风机循规蹈矩的按照既定程序向前推进,极目望去,看着十几台已经安装好的白色机群在茫茫原野迎风矗立,那种成就感不 言而喻。在这里,他们留下的不光是汗水和奉献,更多的是希望和梦想。
零距离接触白天赐风电项目的人和事,一次次地收获着温暖与感动,我也希望这种感动犹如眼前转动的风叶能继续在这黄土大地上延续下去。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