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 录 | 注 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中国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一线风采 > 正文一线风采

三战伶仃洋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E15沉管安装纪实

发布日期:2015-05-04来源:本站编辑:靳明伟

[摘要]港珠澳大桥第15节沉管(E15)两次安装均因淤泥问题导致中途返航,这是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建设以来,遇到的最大难关。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为此付出了 艰辛的努力,历经五个多月,终于解决这一难题。在经历了三次出征,两次返航后,第15节沉管于2015年3月26日安装成功。


港珠澳大桥E15沉管启航 

  文/李正林

  2015年3月26日凌晨5时58分,港珠澳大桥“津安3”沉管安装船的指挥舱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E 15沉管安装取得圆满成功,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已建总长达2565米。

  这场胜利可谓来得曲折艰难,上一次这样喜庆的欢呼还是2014年10月18日E 14沉管安装成功时。在这五个多月里,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者携E 15沉管“三度出征” ,两次返航,战胜大风巨浪,查找回淤来源,探索应对措施,挑战世界精度,奏响了一曲“三战伶仃洋”的壮歌。

  一战伶仃基槽突淤沉管返航

  2014年11月16日早上,8万吨的E 15沉管到达安装海域,施工人员顾不得连夜浮运劳累,立即做好沉放准备。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经理、沉管浮运安装总指挥长林鸣正准备下达安装命令。就在此时,潜水队长急匆匆奔进指挥舱,向林鸣报告了一个坏消息: E 15沉管基槽发现回淤物,平均厚度约4厘米,并且有一定的稠度,潜水员用手都拨不开。

  怎么办?三种方案摆在眼前:计划不变,继续安装;暂留附近海域,待清淤后安装;或者停止安装,沉管返航。每一种方案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风险和挑战。面对艰难选择,指挥团队必须迅速决策。

  最初,有人提出继续安装,“几百人干了一个多月,花了如此大的成本,怎么能拖回去? ”有人以国外同类工程举例证明,沉管对接精度即使放宽到8厘米也问题不大, 4厘米的回淤不会给隧道质量带来很大影响。也有人提议:“咱们是不是可以试一试? ”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继续安装,沉管基础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一条生命线,绝不能拿大桥质量和沉管安全作赌注。 ”林鸣说。

  即使尝试也绝不可行,如果对接存在误差, 8万吨的沉管沉到海底后,就无法再提起来:以往基床的碎石垄沟有空隙,浮力可以保证沉管再次浮起;而现在基床上粘有一层4厘米厚的淤泥“垫子” ,真空效应将产生强大的吸力,同时加上40多米深的水压,沉管根本就提不起来。思考再三后,林鸣否定了这一提议。

  同时,指挥团队认为, 7000多平米的沉管基床出现大面积回淤,短时间内清淤无法完成,加之海面风高浪急,沉管绝不能长期滞留在无遮挡的外海,第二个方案又被取消。

  顶住巨大的压力,林鸣深思熟虑后下达了指令,“中止安装,沉管回航! ”

  将已经出坞的巨型沉管往回拖,全世界还没有先例。一旦出现任何意外,不仅价值上亿的沉管报废,还将危及航道安全。

  沉管回撤,数百人的努力付诸流水,整个浮运安装团队士气低落。林鸣特地找来一台摄像机,让关键岗位的负责人一一对着镜头立下“军令状” ,提振士气:“保证完成任务! ”“有没有信心? ”“有信心! ”

  17日18时, E 15沉管正式回撤。这是珠海全年最冷的一个夜晚,作业海区风力持续5—6级,有效波高超过1米。起重班班长徐兆温带着兄弟们冒着大风大浪进行逆向作业,安装已拆除的舾装件,进行回航编队。

  “浪太大了,平时穿的便携式救生衣根本没有办法用,浪头打到了脖子,两个兄弟接连被打翻,差点被卷走。 ”大家换上泡沫式救生衣,系上保险绳,又冲上了第一线。顶着寒潮大风,踏着洪波涌浪,历经24小时的海上漂泊后, E 15沉管毫发无损地回到沉管预制厂深坞。

  “我们回家了! ”这群山东汉子含着泪水在欢呼,兴奋的脸上遮掩不住70多个小时彻夜不休、连续鏖战后的疲惫。直到三个月后,“津安3”沉管安装船船长王汉永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仍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当时哭了好长时间,现在提到还想哭” 。

  项目部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林鸣亲手为建设者戴上大红花。站在麦克风前,一句“感谢”还未说完,干了一辈子工程、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林鸣动情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久久不能说出一句话;台下众人也纷纷泪流满面。

  二战伶仃边坡滑塌安装受阻

  泥沙问题是海洋工程的关键,海洋工程师们都把它戏称为一门“玄学”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位于珠江口海域,珠江流域降水丰沛,植被茂密,历来“丰水少沙” 。E 15沉管碎石基床12日刚刚铺设完成, 13日通过监理验收, 15日上午又进行了实地探摸,也只是发现少量回淤。而在短短的时间内,回淤增大且回淤物形态发生了变化。平时监测到的回淤物直径都只有0 . 01 mm,这些平均直径约为0 . 026 mm的泥沙从何而来?这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是要查清回淤原因;二是要建立一套回淤预警预测系统,为后续沉管安装提供保障。 ”林鸣要求。时不我待,建设者立即行动,挑战这一新的难题。

  在国家交通运输部的协调下,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中交四航院等国内25位对珠江口泥沙、潮汐和气象方面最有研究的专家,成立了技术攻关“国家队” ,开展基槽回淤专题研究。

  专家们“大海找沙” ,布设了6组固定泥沙测站和数十组流动观测站,每天进行近百公里长距离巡测,对沉管基槽周边200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了水下地形测量和海底地质取样普查,完成了上千次的泥样粒径、密度检测。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专家组得出结论:沉管基床突然出现的回淤,主要是内伶仃岛海域采砂洗砂产生的悬浮物,通过直接输移和二次搬运而来。

  在加强回淤研究的同时,工程应对措施也在同步推进。清淤施工需要大型船舶在已安好的E 14沉管钢封门前作业。40多米深的海底,钢封门承受着10000多吨的压力。在重型机械面前,钢封门就是一张薄纸。为保证已安隧道的安全,建设者另辟蹊径,在隧道端头加装保护装置,给沉管戴上“金钟罩” ,避免损坏沉管。

  海底隧道建设遇到的难题也牵动着各方的心。在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广东海事局会同海洋与渔业局、大桥管理局对采砂作业进行了协调, 7家采沙企业近200艘船舶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全部撤离了现场。

  “现在的回淤量大大减少了。以前头天才清淤完,第二天上面又是厚厚的一层淤泥;现在铺设的碎石上不再有那层厚厚的‘被子’了,看得清清楚楚。 ”潜水员们高兴地比较起基槽前后的巨大变化。

  在焦虑与忙碌中, 2015年春节悄然来临,建设者又一次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清淤、整平,奋战在伶仃洋上,完成了安装前的各项准备。

  2月24日,大年初六, E 15沉管再次出征。然而,深海下的一个意外,让大家兴奋的心情又降到了谷底。

  早上11时,林鸣接到报告:多波束监测数据显示,基床面出现大面积的异常堆积物,总量达2000方,最厚处达到60厘米。

  沉管再次回航,别无选择,现场很多人落下了痛惜的泪水。林鸣说,我们面对变幻莫测的海洋,还要进一步去认识,从心理上适应这些意想不到的挑战。

  三战伶仃众志成城共筑通衢

  25日上午10点, E 15沉管顺利回坞完成系泊。11点,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来到刚刚回坞的沉管安装船,慰问施工人员,召开现场办公会,作出了“坚定信心,尊重科学,扎实推进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指示。

  第二天,陈奋健总裁率领各参建单位领导赶赴项目部,召开指挥长现场办公会,要求精心组织好E 15沉管安装攻关战,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工程建设。

  一个个挑战使建设者对工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现场决策组很快弄清了再次受阻的原因:基槽边坡回淤物滑塌毁损了沉管基床,原理类似于雪崩。如果说第一次突淤神秘莫测,这次则完全是一个意外。

  在沉管回航途中,沉管安装指挥团队和专家们一起制定了解决方案:调集万方耙挖泥船“浚海5”进行边坡、基槽清淤,重新铺设基床,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第三次安装准备。

  全力以赴,从头再来。当天晚上,“浚海5”立即起锚,赶赴E 15沉管海域;随后,“捷龙”专用清淤船、“津平1”碎石整平船等大型船舶先后进驻。

  3月14日上午,潜水队队员张诚和队友们又开始了新一轮海苔清理。这段时间天气回暖,海苔生长太快,翠绿的海苔犹如地毯一般。每隔两三天,都要清理一遍,最麻烦的是沉管下部的海苔,张诚他们要潜入10多米的水下用钢丝球一寸寸仔细擦拭。

  前来检查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深有感触,在微信朋友圈里赋诗一首:“同是东风吹过山,桃李芳菲管生苔。一雨一晴日渐暖,月底功成人尽欢。 ”

  仅一个月,建设者完成了基槽边坡和基床清淤、碎石基床铺设、设备检修复核等工作,迎来了第三次安装窗口期。

  3月24日凌晨,浮运船队携E 15沉管第三次踏浪出海。25日早上5:58,在经过数轮沉放、观测、调整后,E 15沉管在40多米深的海底与E 14沉管精准对接。

  “经历了这么多困难才取得的成功,就显得更加珍惜!这样的困难都能克服,我们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林鸣说出了全体建设者的心声。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世界级的超级工程,建设过程中未知的风险和挑战正是超级工程的魅力所在,也正是这种挑战性,才吸引着中国交通建设行业的精英们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说。

  去年11月,基槽回淤专题研究组的专家杨树森就查出肝部有问题,但他没有跟任何人讲,率领科研团队连续在施工现场奋战。E 15沉管第二次安装时,他还在安装船上坚守了一天一夜。就在前几天,杨树森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医生说“如果不能及时找到匹配的肝源,最多还能坚持一个月” 。第三次安装前夕,他仍在病床上给现场工程师打电话,沟通了一个多小时。

  E 15沉管安装成功后,林鸣立刻前往天津,看望病房里的杨树森,亲自告诉他港珠澳大桥的好消息。



 


 
 
 
【相关阅读】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