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洪全 刘畅 高安鑫
青海海东州的傍晚,翰墨的群山沐浴在夕阳余晖中,古老清冽的气息在这深情的土地上弥散。2014年12月26日,和谐号动车从巨龙般的湟水河特大桥上呼啸而过,银白的动车与湟水河交相辉映。
从2009年到2014年,五年,一千八百多个日夜,我国首条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高速铁路——兰新高铁正式开通。
一梁架东西大地起飞虹
兰新高铁作为亚欧大陆桥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运营后将极大提升我国到中亚、欧洲等地的铁路运输能力,被誉为“钢铁丝绸之路” 。
中交一航局承建的兰州至西宁段站前工程LXS- 3标段,位于青海省海东州境内,合同额45 . 4亿元,线路总长60多正线公里,而桥梁与隧道占到将近90 %。2009年底,一航局四个基层单位进场。
位于平安县的湟水河特大桥,长达16公里。这是一航局管段最长桥梁,也是一航人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不仅如此,大桥有“80 + 120 + 80米”三跨连续梁,跨既有铁路线,施工极其艰难。
该连续梁跨既有兰青双线铁路,与铁路交角为13度。这是目前国内铁路建设中跨既有线夹角最小、局跨度最大的连续梁工程,具有“工艺尖端、风 险系数高、施工难度大”的特点。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一航局项目部下了军令:“平安湟水河特大桥是节点性工程,一定要内树形象、外树品牌,坚定信心,敢打必 胜,确保节点工期! ”
“明年3月份工程开工。 ”接到业主下达的紧急命令已是2010年11月份,这就意味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完成所有前期筹备工作。项目部立即成立连续梁专项小组,对连续梁重难点及各项准备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强调:“不做好前期筹备工作,就别想回家过年! ”
那时,每个人都“身兼数职” ,“搬”到设计院催要图纸、秉灯夜烛编制施工方案……这支团队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高效率、高标准地完成了所有筹备工作。
一流的工程,必须要有一流的标准。“示范先行、样板引路” ,这是兰新项目部一贯秉承的建设标准。从连续梁开工伊始,兰新项目部就将“标准化管理”放在了首位。连续梁负责人宿磊在开工第一天就明确要求:“不懂建设 标准,不是一名合格的施工人员;不按照建设标准去创建的施工单位就不可能建成国内一流的精品工程。 ”
凭借“铁的标准” ,该连续梁在兰新铁路线上树起了标杆。“逢检必观” ,这在项目部众所周知。但凡有检查,业主、监理都会组织前往连续梁参观。
光有标准还不行,作为平安湟水河特大桥的核心,如何实现中跨的顺利合龙是重中之重。为此,项目部组成专门研讨小组,集思广益,对中跨合龙方案进行了七次完善修改,对施工安全控制和可操作性进行了最优化。2012年9月22日凌晨,平安湟水河特大桥顺利合龙。
面对三跨连续梁,西宁指挥部称赞不已,先后组织多家参建单位观摩平安湟水河特大桥,赞赏项目部在全线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五年攻险阻剑成隧道通
大阳山隧道是一航人攻克的第二大难关。青海海东地区山多,爬上一座山,发现山的那边还是山。因此,在一航局管段内,大大小小的隧道有9座,其中最长的大阳山隧道长度达到9400多米,是西宁管段内最长的隧道,也是项目部的重点控制性工程。
2009年12月1日,机器的轰鸣打破了山野的宁静,大批的机械设备以及人员物资迅速聚集到各个施工点,高标准的拌和站拔地而起,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荒野千百年的沉默。
“前期准备工作要充分,隧道推进要稳! ”面对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的隧道施工,项目部提出了明确的思路。
就在各隧道顺利推进时,大阳山隧道出口和东村隧道进口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难题。大阳山隧道开挖断面在150平方米以上,属特大断面隧道,地层主要为黄土、砂质黄土及泥岩夹砂岩等,地质情况异常复杂,施工范围多为Ⅳ、 Ⅴ级围岩。
“由于围岩硬,挖掘机根本挖不动,想进行爆破,但围岩埋深太浅,若进行爆破极有可能引起山体崩塌。 ”面对难题,项目部集思广益,在改装设备上动起了脑子,论证、画图,切割、焊接。终于,一台加装了自主创新“挖土刀”的挖掘机改装完毕,开到现场。一刀下 去,成片的围岩便被切了下来。改装成功了!挖掘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三到五倍。
“这个改装别看简单,但在行业内绝对首创,‘挖掘刀’这个名字还是我们起的呢。 ”说到这次的成功改装,现场员工显得很兴奋。
“芦草沟斜井是整个项目最艰苦的地方。 ”一工区总工程师汤海军深有感触地说。斜井处在群山包围中,上山下山全是盘山路,登上山顶往下看,刚刚走过的路就在自己正下方。“这里荒无人烟,垂直落差 达300米,每次进山开越野车也要40分钟。由于山高路险,满载的卡车根本爬不上去,一次只能运送半车原材料进去。 ”尽管对原有道路进行了拓宽整平,但面对这样的窘境,汤海军颇显无奈。而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芦草沟斜井提前贯通,进入正洞施工。
刘学,芦草沟斜井的主办技术员,长期在这里坚守。2010年,工区考虑到斜井已经贯通,打算调他到其他条件较好的工点工作。听闻此讯,刘学主动打电话给负责人说:“过完年再调吧,我对围岩情况熟悉,现在走,我不放心。 ”朴实的话语让一工区负责人感慨万分。
随着一声清脆的炮声,大阳山隧道出口的最后一道防线终于被打通。五年来“暗无天日”的隧道终于重见天日。技术员小景激动不已,作为隧道里的 “老人” ,参加工作三年多的他一直牢牢钉在大阳山隧道,从不曾见过隧道里的阳光。当喷锚工人把隧道顶端简单处理后,小景三步并成两步地爬上台阶,流下了喜悦的泪 水。
兰新高铁通车后,原来2个多小时的山路,现在列车穿过大阳山隧道只需要4分钟。为了这4分钟,一航局在此奋斗了5个年头。
挑灯夜奋战风雨迟归人
零下三度的凌晨静得可怕,冷彻入骨的秋雨更为夜晚增加了一丝寒凉。脚下滴答不停的雨滴和头上嗡嗡作响的电流声仿佛在向人们述说交通人的点滴付出。
2014年9月,兰新高铁进入了联调联试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工作人员和动检车的安全,根据业主要求,每天上线时间只能是晚上11点钟到凌晨 5点钟之间。这就意味着除却准备工作,在线上的实际时间只有五个小时。五个小时内,现场不仅要完成克缺整改工作,还要完成管段内的安全巡道。夜间作业困难 重重,不仅要克服照明、低温、风雨等困难,还要与时间赛跑,并且必须细心,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为确保联调联试工作的绝对安全,项目领导带领全体员工参加夜间施工。九、十月的青海晚间经常夜雨连绵,为安全巡道等工作增加了极大难度,项 目部员工冒着冰冷的秋雨,严格按照规范,对管辖线路进行仔细排查,确保管段内病害的及时消除和环境清洁,将一切可能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消灭在黑夜。
联调联试四十天,为确保安全,全体参建员工都只能连轴转:每天下午处理本职工作,晚上又奋斗在安全巡道线路上,只有上午能稍休息一会。问及这段艰苦岁月,瘦了十几斤的物资员小程笑言:“既完成了工作又顺便减肥,一举两得,挺好的。 ”
正是有这样一支有责任心的团队保驾护航,联调联试期间,一航局管段创造了临运线安全零事故的佳绩,为兰新高铁甘青段的联调联试工作做出了贡献。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