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本月财政部等多部门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进行规范之后,21日,PPP新规再出,国务院国资委公布《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风险管控的通知》,强化对央企投资PPP业务的监管,约束央企在本轮PPP热潮中过热投资、非规范投资。 “种种规定的迹象表明,中央有关部门似乎都在倒逼PPP真股权投资,因此所谓‘PPP资本金融资’未来可以改称为‘PPP资本金(股权)投资’。未来,不仅PPP项目有走向规范而紧缩的发展趋势,可用于资本金投资的资金也将走向规范与紧缩,PPP行稳致远或将可期。”26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专家库双库专家、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黄华珍表示。
PPP融资来源或发生重大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财政部新规中禁止PPP项目以债务性资金充抵资本金,国资委新政则叫停了央企名股实债。提到要严格遵守资本金制度,禁止名股实债和购买劣后级份额,“做好拟开展PPP项目的自有资金安排”,“不得通过引入名股实债类股权资金”,“不得为其它方股权出资提供担保、承诺收益”。
“据此,央企传统‘回购+差补’的名股实债型融资模式已被停。”黄华珍表示,至于远期认缴、流动性支持等方式是否属于名股实债,则有待会计师实操认定。结合新规中提到的“规范会计核算,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综合判断对PPP项目的控制程度,规范合并范围”的规定,黄华珍认为未来会计认定可能从紧。
在黄华珍看来,今后PPP项目资本金融资实践中“小股大债”模式将受重创。所谓“小股大债”模式,即出资方通常将拟投资的项目资本金分为“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和“对项目公司的股东借款”二部分,其中小部分作为注册资本,是为“小股”,大部分以对项目公司的股东借款形式充抵项目资本金,是为“大债”。
国资委新政还提到,“积极引入优势互补、协同度高的其他非金融投资方,吸引各类股权类受托管理资金、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参与投资,多措并举加大项目资本金投入。”对此,黄华珍认为,PPP资本金融资资金来源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于近年市场上崛起的众多施工单位产融结合私募股权基金而言,来自银行系的资金可能被切断。未来可能的资金来源有信托公司或券商资管的自营资金或募集资金、保险资金。
“未来以优质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集团资金池式融资可能成为填补PPP资本金缺口的重要方式。”黄华珍说。
多部门密集出台新规
在PPP圈内人士看来,PPP在本月迎来最严规范,多个新规在本月密集出台。
10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提出对不适宜采用PPP模式实施、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未建立按效付费机制、未按规定开展“两个论证”、不符合规范运作要求、构成违法违规举债担保、未按规定进行信息公开等的项目,将采取严格手段进行核查和清理,以防止PPP项目的异化和泛化。
中国现代集团总裁兼现代研究院院长丁伯康也是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专家库双库专家,对财政部的上述新规,他表示,这无疑是对当前已经火热的国内PPP市场浇上一盆凉水,同时也给未来PPP的理性发展起到了规范和引导作用。
17日,五部委公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在业内看来,资管行业作为PPP项目融资的主要上游资金来源,新政的出台势必将对现行PPP项目融资模式产生根本性影响。21日的国资委通知又提出严控中央企业投资PPP业务风险,严格规范PPP股权投资。
各地PPP模式蓬勃发展
近年来,PPP模式在各地都得到了蓬勃发展。
26日,经济导报记者查阅山东省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系统项目库了解到,山东目前共有1176个项目,其中,尚有492个仍处于识别阶段。来自财政部PPP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合计14220个,累计投资额17.8万亿元。
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对促进传统政府投融资理念转变和投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在丁伯康看来,这一轮PPP的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乱象和缺憾,如变相包装,伪PPP项目充斥市场;设置壁垒,隐形阻击民营资本进入;浪费资源,重复建设项目库、机构库和专家库,等等。
不仅如此,随着PPP项目的陆续落地,政府债务规模增加、融资成本上升,地方政府的偿债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近几年,地方政府的领导俨然已把利用PPP模式作为早出政绩、摆脱融资困境、解决资金来源的“救命稻草”。
“这些现象如果不尽快制止和遏制,就一定会把PPP推向歧路末端。”丁伯康说。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