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为期2天,占地2500平方米,共设100
个展位,免费观展。
精选70多家优质IT服务商和优秀施工企
业的产品及应用案例;
内容更丰富、选择性更强:贴近实际需求,
囊括了五个展区包括BIM技术、装配式、模
板、集采平台、劳务实名制、移动协同、视
频监控、安全监测、二维码质量跟踪、电子
签章、无人机、大数据、云平台、财务近百
种热门产品的崭新成果及施工企业应用案例
面对面沟通更有效:通过对工程建设行业内
信息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参观、沟通和了
解,为您在企业管理的提升、有效的项目管
理、财务管理等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
更多的选择途径,同时可以借助此次杂志社
搭建的展会交流平台,与行业内施工企业同
行进行应用实践经验交流。
伴随的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技术的快速革新,国家政策不断的做出新的指示和要求,传统的建筑行业运作和管理模式也在逐步被新模式取代。这一系列的行业变革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应势发展是企业生存之道,在建筑行业的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施工企业将面临着最大的困境是企业转型升级,需从传统的经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模式中走出来,跃升到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平台中。而项目管理模式改革是施工企业的转型升级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项目管理模式,深化改革项目管控体系。
BIM技术至“十二五”规划以来,被作为国家重点推广和发展的新技术,是驱动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及管控体系深化改革的一把“利剑”。
随着《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发布,BIM技术开始受到行业广泛关注。2015年,我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等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对BIM技术进行外出考察。8月,巨匠集团与广联达公司正式签约,9月底召开BIM启动大会,10月正式组建拥有10余人的BIM技术应用团队。
2016年,集团BIM逐步推广。普及BIM概念和 BIM技术知识大会持续召开,要求相关部门及人员了解BIM技术,并组织人员参加BIM技术培训,进行人才培养。随后,多个项目逐步开展BIM技术应用。2016年底,BIM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现BIM技术研究院成员共计20余人,现已涉及BIM技术应用项目共计十余个。2017年3月我集团公司与广联达公司签订企业战略合作,共同构建企业级BIM技术应用平台。
在我司的发展战略规划中,BIM技术被作为我集团公司重点发展的新技术之一。在企业BIM体系建设及应用发展上,始终本着“自下而上、以点带面”的原则,以试点项目先行、多项目推广、项目全覆盖的“以点带面”的横向发展原则;以岗位级操作、项目级应用、企业级管控的“自下而上” 的纵向体系建设原则。根据集团公司制定的BIM技术应用发展方针,重点以BIM试点项目应用为主,积极探索在试点项目上基于BIM技术的新型项目管理模式,利用BIM技术手段加强对项目管控力度;同时也基于工程项目实践不断探索挖掘BIM技术的新应用、新价值。致力于提高项目精 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利用BIM技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到“事先发现问题、事先解决问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依据、有措施”。
1、项目应用背景
振石控股集团总部大楼工程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是桐乡市地标性建筑物。工程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地下两层,地上裙房两层,主楼三十九层,建筑总高度一百七十余米,裙房为型钢混凝土结构,主楼为框架筒体结构。是集绿色、环保、节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建筑。工程质量目标为“鲁班奖”;工程文明标化目标为“国家三A级文明标化工地”。
2、组织策划
工程开工之前,工程项目部依托于集团BIM技术研究院成立了项目BIM技术应用团队,配备土建、机电、造价等专业BIM人员共计7人,其中项目BIM技术应用负责人1人,由集团BIM技术研究院指派。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和BIM负责人共同牵头项目BIM技术应用实施,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参与和配合项目BIM实施工作。并明确各个岗位的BIM工作内容及职责。
在项目团队成立之后,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和需求,以及集团BIM技术研究院管理要求,制定项目BIM实施应用点和实施方案。并建立项目BIM实施保障机制,如:项目建模标准、项目成果提交制度、项目应用点实施计划、项目BIM月报制度、项目BIM周例会制度、项目成果应用反馈制度、项目BIM实施人员考核制度等,确保BIM实施工作能够有效开展,更好的融合到项目管理中去。
3、项目BIM实施应用
项目工程前期阶段,BIM团队根据工程施工图纸,建立各专业BIM模型以及场地布置策划模型。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特点,进行对各专业施工图纸进行审查,在建立各专业BIM模型以及模型整合过程中,整理出各专业图纸中存在的“错漏碰缺”等问题,并形成项目BIM建模报告。在项目图纸会审之前,将BIM建模报告提交给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为设计单位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其修改,避免因设计图纸变更修改影响工程组织施工,同时大大提高了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的效率,为缩短工期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在项目进场之前,BIM团队结合项目总平面布置图纸和现场实际环境,对施工现场进行策划布置,通过BIM技术进行三维场地布置和企业形象策划,1:1实景施工现场再现,对施工现场采用绿化加硬化的方式进行整体规划和部署。对其中的材料加工区、物料堆放区、绿色施工、安全文明等进行合理布置,做到了各功能分区位置明确合理。利用BIM可视化指导现场实施,满足国家AAA级标化工地、绿色施工示范工地和观摩工地的要求。有利于绿色施工及国家级标化验收。
根据公司样板引路的项目管理要求,工程项目施工前期,需根据工程项目特点、施工质量管控要点等要求,制作工程样板区。BIM团队将根据要求,选择代表性的工程样板节点,并建立项目样板模型,指导项目样板工程施工。
BIM5D集成化协同管理,项目BIM团队利用广联达BIM5D系统,将各专业模型、进度计划、工程预算清单等集成到BIM5D平台中,划分各阶段的流水作业区,根据进度计划在 BIM5D软件中进行施工模拟,为各阶段施工安排合理的工期计划,并通过可视化模拟,充分的发现并排除造成工期影响的未知因素,确保了工程进度能够按照预期完成。
利用BIM5D三算对比功能,将预算清单工程量与BIM模型量进行对比分析,再次校核了预算清单,避免了预算清单中因少算、漏算、缺项等给工程带来的直接损失。利用广联达算量模型,结合工程进度计划,为项目部提供每阶段的主要材料需求计划表,作为项目合理的物资采购依据。
在项目质量安全管控中,我司利用BIM5D的PC端、Web端、手机端、“协助”云平台进行协同管理,施工管理人员对现场发现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手机端拍照上传,并在BIM5D系统里指定整改责任人,有效的提高问题整改效率,在项目质量安全控制上发挥重要作用。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将已经建立的钢筋算量模型导入云翻样软件中进行翻样建模,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后,导出钢筋下料清单,有效提高了下料单的编制效率和准确性。在施工现场进行集中加工生产,分块编号堆料,有效地减少了现场钢筋在下料过程中产生的浪费,加强了对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等的质量控制。
在机电管线综合深化设计阶段,项目BIM团队采用了“先主管线、再机房、后分支”的总体优化思路进行机电管线综合布置。
主管线优化,项目BIM技术人员根据机电施工图纸,先建立机电各专业的主要管线模型,将机电各专业模型与土建模型进行整合,进行碰撞检查,并导出相应的碰撞报告。项目BIM团队与项目各单位根据碰撞报告和综合模型,对该工程的重难点部位、关键施工节点等部位进行客观的技术分析和部署,共同商讨制定管线综合优化调整方案和碰撞调整原则。BIM技术人员根据制定的方案和原则进行管线综合排布调整。利用MagiCAD软件布置管线支吊架,再进行管线优化后的论证,报送设计单位审核批准,出具预留洞口定位图、主管线定位图、标高图、剖面图等指导现场施工。
机房深化,在机房优化之前,项目BIM技术人员与项目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机电分包单位等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各机房的功能、设备型号、配件、尺寸、数量等信息,结合机房的BIM模型,综合考虑机房的空间结构实用性、安装及检修便利性等因素制定各机房的优化布置调整方案。对各机房内的设备位置、高度、管线走向、支吊架及灯具等进行深化设计,并确定设备基础、排水沟等尺寸及位置。出具详细平面图纸指导现场施工。
分支管线优化,根据优化后的主管线以及机电施工图纸分支的位置,BIM小组与项目各单位共同商讨后,确定分支位置排布方案,然后由BIM技术人员根据碰撞调整原则进行分支管线建模优化,最后出具分支预留洞口定位图、分支管线定位图、标高图、剖面图等指导现场施工。
在工程二次结构施工之前,BIM技术人员根据施工图纸,将现场实际墙体砌筑部位区域实测实量出真实尺寸,再利用BIM技术对墙体砌块进行事先排列布置,在利用BIM三维排砖技术时,坚持以满足规范要求、减少切割次数、灰缝横竖统一为原则,综合考虑了“丁”字墙、转角墙的砌块布局的合理性。在根据BIM排砖模型出具排砖施工图纸,指导现场作业人员砌筑施工,大大提高了墙体砌筑质量和观感质量,同时能有效的减少砌筑材料的浪费和损耗。
在项目BIM实施期间,项目各部位的复杂节点、重难点部位等施工技术交底,均采用BIM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交底,解决传统交底方式存在沟通难、效率低、不透彻等问题,切实发挥了工程项目技术交底作用,让技术交底不在流于形式。
在重难点施工方案编制上BIM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BIM技术施工模拟和场景再现结合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施工专项方案编制,使得施工专项方案更贴合施工现场实际,更具有指导施工价值和意义。
1、2016年10月,我司承办了振石控股集团总部大楼项目以BIM为主题的市级现场观摩会。
2、振石控股集团总部大楼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被评为BIM技术应用标杆项目,并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3、我司自试点项目BIM技术应用以来,多次接待外来单位参观学习交流BIM技术应用,截至目前,共计约接待三百余家单位,共计约1600余人次。
4、该项目参加了“龙图杯”、中建协“BIM大赛 ”等BIM奖项评选活动。
5、获得了2017年度建筑行业年度峰会颁发的“最佳实践企业”称号。
6、经过多个项目BIM技术应用经验总结,现已完成了《企业BIM建模标准》、《企业BIM资料编制标准》、《企业土建BIM实施应用指南》、《企业机电BIM实施应用指南》、《企业商务BIM实施应用指南》、《企业BIM有偿服务标准》等企业标准编制。
1、我们认为在项目施工建造阶段中,BIM技术应被定义为项目管理工具或者是管控手段,利用BIM技术的信息化、集成化、可视化等特性,综合分析项目施工、管理、技术、成本等信息参数,做到科学有效的组织施工,对项目施工建造管理过程的未知风险的管控,规避了以往粗放式管理模式下产生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为项目施工高效运作提供数据信息支撑。同时也为企业对项目管控提供了依据和有效手段。
2、通过长期的BIM应用探索和经验总结,我们认为,施工企业在引进BIM技术时,应该重点解决以下六大影响因素,即:设备、人才、组织、方法、标准、环境。
(1)设备即软硬件的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BIM技术是通过软件和计算机共同支撑的,是BIM技术实现的根本载体。所以,要根据BIM技术实施需要,合理的选择和配置必要的软硬件设施。
(2)人才是BIM实施工作的主体部分,是BIM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人员进行BIM基础知识及软件操作培训。加强BIM技术的人才储备,并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BIM人才创新能力,实现BIM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3)组织与制度建设是施工企业BIM实施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BIM实施的有力保障,规范的管理、高效的运作,离不开完善的完整组织与制度保障机制。
(4)方法是企业或项目BIM技术实施和发展的方法论,因为在我们看来BIM技术管理工具或者管控手段,而每个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径相同,相互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每个企业在运用BIM技术应根据企业的管理需求和管理方式,寻找适合自身企业的BIM技术应用方法论。
(5)企业BIM标准体系的建设,对BIM技术应用实施有着重要意义。标准的制定是统一在建模阶段和应用实施阶段的规则,为整个BIM技术应用实施工作开展提供了高效、有序的保障。建立企业BIM建模标准,是为了统一信息输入与输出口径,更好进行数据信息共享和交互。建立企业BIM技术应用标准和制度,是将各应用点标准化、固化、常态化等,对各BIM技术应用点编制操作说明书,统一指导各项目BIM技术应用实施。逐步形成基于BIM技术的协同管理模式,形成BIM技术标准化服务体系。
(6)环境是指企业BIM技术应用与发展的环境,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人为环境因素,当前阻碍BIM技术推广与发展的主要的因素是“人”的主观意识不接受,因此需要提高企业、项目部等相关人员BIM认知度,加强对相关人员的BIM技术知识普及与宣贯。让相关人员认识到BIM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BIM技术将来在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价值。在思想上主动接受BIM技术、认可BIM技术。二是企业政策环境,从企业政策上重视BIM技术发展,通过内部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和强制要求,引起相关人员重视,提高相关人员及项目部的自主掌握BIM技术意识。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推动企业BIM技术应用发展与应用创新能力。
北京广联达筑梦科技有限公司是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致力于整合广联达内外部资源,面向施工总包大、中型企业,提供IT咨询、综合项目管理业务解决方案、信息化产品和实施服务。
广联达筑梦洞悉建筑行业发展趋势,深谙管理实践要务,擅长综合运用前瞻性IT技术协助客户建设符合行业特性、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信息化管理平台,支持客户持续提升管理创新和盈利能力。
积十数年之经验,广联达筑梦在核心业务解决方案(综合项目管理、成本管控、智慧工地、企业定额)、关键技术(开放式开发平台、BIM、云、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智能硬件)、重点产品三方面均形成独特优势,为数百家施工总包企业提供服务并与其共同成长。
面向未来,广联达筑梦追求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共赢的价值理念,不仅以在既定时间与预定范围内准时完成项目为目标,更期望超越质量标准,将客户对未来的洞见与战略构想变成现实。
广联达BIM整体解决方案为施工企业提供岗位、项目、企业三个层级的数字施工管理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提供常用的三维建模软件,进度、预算编制软件,以及最新的施工现场物联感知工具,提升了各岗位的工作效率,同时将自动采集的现场项目数据实时汇总;项目级BIM5D平台集成各岗位数据,并以BIM模型为载体,通过三端一云形成对项目质量、进度和成本的协同管理;企业级BIM云平台将各个项目的工程信息和经营管理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地呈现给业务部门领导以及集团决策层,方便领导层进行目标设定、过程管理、资源支持和风险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