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国民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2017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这不仅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极大鼓舞和坚定了我们坚守实业、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在面对发展机遇的同时,建筑业在2017年也将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行业形势会更加复杂,困难和挑战会更多,企业承受的压力会更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们唯有进一步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方可切实肩负起实体经济振兴的历史重任。
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增强转型升级内生动力
中国一冶近年来发挥长期从事冶金施工形成的专业技术强、类别覆盖广的综合优势,强势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目前已同时具备市政、房建、冶金三项总承包特级资质,形成了横跨工程总承包、钢材深加工和房地产开发三大主业的多元经营格局。面对钢铁等压缩产能的行业市场依然严峻,央企巨头重兵布局房建、基础设施等非冶金市场的客观形势,我们将把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放在首位,坚持量增、质更优,着力提升主业发展优势。
一方面,持续壮大“中国冶建第一军”传统优势,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冶金主业板块,深度挖掘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节能环保、新能源工业发展等市场,巩固提升冶金专业领域和业务单元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创新培育“基本建设主力军”增量动能,聚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施以项目管理为依托的品牌战略,提升资本运作能力、施工组织及成本管控能力、运营能力,提高全产业链资源整合水平,持续推进向EPC总承包、PPP模式的经营方式转变,加快由“承建商”转向“综合服务提供商”。加强超高层钢结构、大跨度钢结构、复杂空间钢结构、高耸塔桅钢结构等领域技术研发。加快储备优质土地资源,保持房地产项目滚动开发,创新销售及服务模式,更加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
加快创新驱动,努力构建做强做优市场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也是建筑企业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一环。
在继续加强新市场布点和传统市场精耕细作的同时,中国一冶将紧跟中冶集团“新兴产业领跑者”定位,继续加大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结合自身优势加强原创新技术研发,进一步扩展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光伏发电、大型公共建筑、轨道交通、新能源建设、绿色节能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研发课题,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技术、3D打印技术、纳米技术,研发国内领先的绿色制造技术,在智能制造和新材料领域有所突破。此外,借力“一带一路”战略东风,重点在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柬埔寨、孟加拉、科威特等国有所作为。强化开放合作意识,依托国内企业和优势资源开拓海外市场,加强与当地有实力企业的合作,实现借船出海、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树立品牌意识,奋力打造中国一冶“百年老店”
中国一冶作为有着60余年发展历史的老牌建筑企业,当前正以“打造以冶建为基础的国际性工程总承包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建造运营商”为战略定位,向着“百年一冶、基业常青”的企业愿景加速奔跑。
打造“百年老店”,根本在于牢牢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中国一冶将党的领导内嵌于企业治理结构,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以及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切实将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企业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使党组织真正成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打造“百年老店”,关键在于用“工匠精神”打造传世经典建筑产品。我们将本着对百姓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以提高建筑质量为主攻方向,全面深化项目标准化管理,保持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着力推进项目质量提档升级,不断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使企业品牌得到更多市场认同,使中国一冶成为建筑行业排头兵、党和人民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 邮编:100070 电话:010-68520349 传真:010-68570772 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