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管理升级,提高管理效率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建筑业为4000多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大型的建筑企业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甚至几十万人。长期以来,这些大型的建筑企业很多时候过于注重项目的获取,而对项目的管理费心甚少,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也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在国内市场,可能由于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区域保护主义以及垄断效应的存在,加之于国内整体水平差异不大,大型建筑企业也就在这种竞争激烈但竞争手段相对落后的环境下得以生存。但要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一席之地,我国大型建筑企业依靠的不仅是低价中标、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我国政府的支持和资助,而是要将眼光转向企业内部,抓住这个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机,持续不断地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提升发展质量,领先竞争对手。而内部经营管理的改善不仅要体现在工程项目本身,而且要从企业层面夯实精益管理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业务升级,增强盈利水平
长期以来,在中国建筑业中DBB(设计—招标—建造)模式一直是最为通用的项目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的是把供应链上不同职能环节分割开来,而大型的建筑企业参与的业务大部分集中在建造环节。建造服务市场由于其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利润水平也很低,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业主需求的升级,不少大型建筑企业正在不断尝试新的业务模式,如EPC、PPP、BT、BOT等,通过为业主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占据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但这部分业务所占比重仍比较低。
从国际知名企业万喜、豪赫蒂夫等的业务结构来看,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从事特许经营业务(concession)已经成为企业主要的利润源泉,拿万喜来说,2010年其特许经营业务的收入占了公司全部收入的14%,但却为企业贡献了45%的净利润,该板块的盈利水平相当可观。我国的大型建筑企业要摆脱目前利润水平低下的局面,就要拓展企业的业务范围,发展产业链的高端业务,提升一体化的服务能力,实现由传统的施工承包商向能够提供“投资、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一体化服务”的建筑服务商转变,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
重视技术升级,提升技术创新
近年来,日本建筑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比重一直在0.4%左右,2010年万喜集团的研发投入也仅有4700万欧元,占其营收的0.12%。而根据“建筑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0.5%,同时近年来不少大型建筑企业公布的科技投入比例也超过了1%以上,甚至更多,可能由于不同的统计口径,难免有些出入,但显然从数据来看,不仅是行业的要求还是企业的实际水平,都远高于国际领先水平。但真实的状况恐怕并非如此,如何真正的将科技投入落到实处,“科技兴企”战略才不只是一纸空文或者数字游戏。
“科技兴企”战略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十二五”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作为行业的领头羊,大型建筑企业应着眼于国家、社会与行业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行业排头兵的作用与地位,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科技投入的多元化,积极与世界领先的研发机构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抢占科技制高点,带动建筑业整体科技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转变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一直维持着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但随着全球经济低碳化发展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一模式已很难维持。国际建筑行业知名企业瑞典Skanska公司CEO—Johan Karlström曾说到:他不太担心与中国建筑企业的竞争,而是担心与其合作中,需要帮助他们了解环保的建筑技术。这也反映出,我国大型建筑企业的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的相对落后。
因此,大型建筑企业在维持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应率先而为,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理念贯穿于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推进“绿色施工”,创建节约型工地,打造绿色建筑,降低建筑物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不良影响,坚持走高技术含量、高效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郝生跃: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工学学士;北方交通大学土木系工学硕士;北方交通大学土木系桥梁与隧道工程工学博士。1995年博士毕业后就职于中国路桥集团海外部,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先后在南亚、非洲、香港工作6年,担任项目工程师、办事处总工、总部投标报价处副处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邮编: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