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较早进入完全竞争状态的国内建筑业企业,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基本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管理转变了模式,施工管理也从早期的苏联式的计划生产模式转变为项目生产模式,基本建立了项目管理体系。
虽然有了这些发展和进步,但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并没有持续地提高。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原建设部通过鲁布革水电站的实践,总结出一套项目法施工管理方法,通过推广,短期推动了中国建筑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但进入90年代中后期后,项目管理水平就进入了长期的停滞状态。虽然2000年前后,建筑业寄希望于席卷全国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但实施的效果更多的是表面形象的提升,项目管理本质性的内容并没有改善。到21世纪头10年的中后期,新一轮上市风潮促使建筑业企业在资产结构和资本运营方面进行了巨大的变革,企业的规模和经营业绩大幅度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管理体系即项目管理体系当中存在的问题、漏洞更加突出。即便如此,近些年来,建筑企业对尽快提升自身管理能力仍然缺乏必要的内生动力。
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国内建筑市场的管理模式、市场供需关系、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社会经济结构等等,但最为主要的还是由外因所推动的企业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施工企业为什么缺乏提升管理的内生动力
当前建筑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国有建筑企业,国有建筑企业的市场份额在85%以上。国有建筑业企业在项目管理中的表现及现状的成因可以代表国内建筑业企业的一般状况和总体趋势,所以本文将以国有建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当前促使国有施工企业缺乏提升管理内生动力的外因如下:
企业所有者(各级国资委)对大型国有建筑业企业的考核指标中,没有直接针对企业管理能力的。企业所有者更重视企业的市场外在表现,即合同额、营业额和利润率或利润总额。而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市场表现并没有直接关系。即便是对合同额、营业额和利润率或利润总额进行考核,也不具备对这些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核准的能力。
招标人或业主在选择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建筑施工服务时,不具备鉴别备选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管理能力的系统能力。这个系统能力一方面意味着市场本身应具备对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鉴别力,另一方面应具备为业主提供系统能力鉴别的服务。但当前建筑市场的管理体系没有机制能培育这样的能力。比如,无论大小项目,均要求备选企业具备特级或一级资质,而资质与企业内部能力水平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同时,市场也没有为服务需求者提供足够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样的现象并非市场规律正常产生,而是人为因素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此外,人为因素大量干扰招标过程,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潜规则甚至达到显规则的程度。
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的实际状况是服务需求大于服务供给。2000年以后,由于国家长期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为主要增长模式,导致建筑市场需求/施工项目的投放量大增。虽然几乎每个项目都会有大量的相等资质企业进行无情的竞争,但本质上,任何企业无论表现好坏,都能挣得一碗饭吃。具体表现在建筑企业规模普遍快速增长,很少有企业被淘汰。建筑企业所处的竞争激烈状态具有很大的虚假性。这也是目前企业内在管理水平与市场表现没有直接关系的原因之一。
作为骨干的大型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动力不足。一方面,当前的国有企业管理者并非职业经理人,其职业发展道路与企业的真实能力水平没有太大关联,管理者缺少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动力,不太可能从根本上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而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来自企业文化,一方面来自企业的管理。另一方面,由于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评价更多地是对规模与占有率的偏好,而管理实力量化评价系统缺位,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导致企业高层管理者,也包括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升不重视。
缺乏管理提升动力的隐忧
当前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是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走向海外。企业走向海外,不仅仅是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产生的需求,其动力更主要来自于国家战略,具有很强的计划性、政治性,缺少市场动力。国内市场的容量使许多企业没有投身国际市场的紧迫感,国家的保护性政策也基本抵挡住了国际大型先进建筑企业的进入。虽然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更看重企业竞争实力,但企业加强管理能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动力仍然不足。尤其对于国有企业,一方面完成走出去战略属于政治性任务,与管理能力相关的经济效益并非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因国家管理体制问题,信息并非畅通,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大多不为国内市场所知,表现好坏、运营是否正常,不影响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和市场管理者对其的评价。
缺少提升管理能力的动力,虽然在当前市场状况下,属于正常现象,但隐忧巨大。根据一般经济规律,市场供求关系一旦发生变化,企业必须迅速做出调整,应对市场变化,否则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建筑市场变化的预期来自几方面: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发展情况。中国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加大国家投资力度,拉动经济的发展,对冲外需不足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欧债危机的逐渐缓和,欧洲经济会逐渐企稳回升。而美国经济在近两年来,已经表现出比较强劲的回升势头。我国政府面临的拉动国际经济回稳的压力逐渐减轻。而外贸需求也会逐渐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压力会逐渐减少。如果政府不需要以大量投资来稳定国内社会时,建筑市场的投放量将逐渐回归理性。这意味着国家投资规模必将进行适度调整,市场需求的投放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差异化管理能力将成为生存的法宝。到时候,偏安一隅的孙权和刘备将会最终被提前做好人才和能力储备的曹操吞并。
许多人在讲,国家下一步的战略是扩大城镇化率,投资规模将会持续在高位,建筑企业的好日子将会持续二三十年。但城镇化的另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城镇化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将发生巨大变化,而城镇化对建筑业从业者产生的影响,现在已经初露端倪。这种变化直接的表现就是劳动工资直线增长,劳动力职业水平直线下降。劳动工资增长,意味着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压力进一步增大。劳动技能的下降,意味着当前的总包-劳务分包的粗放生产管理模式已经严重缺乏活力和存在的合理性。虽然这一问题并不是建筑企业一方努力就可以完全应对的,但国家在劳动技能教育培训方面缺位严重,意味着企业必须加大这方面的管理应对,通过管理扩大化、系统化、精细化来解决问题。因此,除了以管理体系调整、提升管理能力来应对,建筑企业别无选择。
亟需构建建筑企业管理体系
当前,很少有企业的高管与建筑市场的高层管理者能真正认识到快速提升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迫切性。由于集体浮躁的现状,国内建筑行业的企业与大专院校等专业研究机构并没有建立起实用性较强的符合中国特色的项目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这并非市场问题。
建筑企业管理体系的构建,具体体现在:一是社会体系,而当前的状况是教育体系缺位、行业管理模式及管理理论研究缺乏;二是市场体系,而当前的状况是市场管理模式及理论落后;三是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一片空白,包括行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企业群体控制等方面;四是国家心态失衡,涉及到政府对市场及行业的管理思路,缺少系统性与全面的思维,市场、行业管理、企业、从业者之间的关系定位混乱。
田可耕:工学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英国皇家特学测量工程师。1994年进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至今工作20年,担任过项目经理、专业公司经理、中建总公司国内部项目管理部经理等职务,长期从事技术与项目管理工作,参与编制了中建总公司所属二级、三级公司的项目管理手册。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邮编: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