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建筑业完成产值2.3万亿,2013年中国建筑业完成产值将会超过15万亿,复合增长速度19%,虽然有通货膨胀的成分,但实际的增长也是惊人的,以美元计算,中国已经称为世界第一大建筑业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归到8%以下,未来中国建筑业的增长也会逐步降低增速。中国建筑股份和上海建工在2012年年报中对未来建筑业增长预测,上海建工认为可以持续10-15年,中国建筑认为可以持续15-20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各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建筑业未来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但总量的增长空间不再像过去10年——你很难看到增长的天花板。未来10年,虽然空间依然存在,但增长的天花板给我们的空间不再遥不可及,就行业总量而言,企业布局的空间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自由发挥。
就业务模式而言,国际建筑企业使用的建造模式,绝大多数在中国已经得到应用,BT、BOT、EPC等模式已经常见,无论是优秀建筑企业还是普通建筑企业都能尝试这些模式,虽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熟练和高效运用。建筑工业化在一些企业的推动下,已经到了可以产品化的程度,远大住工已经能建设成片的住宅小区,建筑工业化已经不再神秘,逐步进入建筑企业的建设过程、进入人们的生活。那么,2014年,中国建筑市场会如何?建筑业的竞争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我看来,2014年只是承前启后的平常一年,人们没有必要对未来过度悲观或者过度乐观,应该在逐步变化的过程中寻找2014年对于未来五年或者十年的意义,从变化的过程中寻找行业未来的趋势。
2014年建筑业发展趋势前瞻
就建筑业市场的总量,2014年中国建筑业将继续增长,增速下降。中国建筑业市场增长曲线的最高点将是2009年到2013年,未来将逐步下降。正如我们常常探讨的,建筑业发展与投资紧密相关,我们看到投资增长就能看到中国建筑业的增长。2013年,中国名义投资依然增长近20%,2014年中国经济的主题是调结构、稳增长。在出口增长下降,消费难以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依靠投资来稳定经济增长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短期很难摆脱的方式。宏观研究者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会在7%-8%,投资增长会逐步降低,但很难降低到15%以下的增长速度,如果投资增速达到15%,则中国建筑业至少可能增长10%。
就建筑业发展的主题,2014年城镇化和转型升级依然是主题。主题一:城镇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题探讨城镇化,对城市群、中西部城镇化以及小城镇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勾起了多少人的感慨。而在其他方面,逐步放开从1958年开始的户口管理模式,也将实质化推动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城镇化将从起步较早的区域逐步走向全国,从急功近利走向长远,从形式走向内容,城镇化将推动中国经济、中国建筑业的发展:2014年,中国建筑业将从城镇化的机遇中获益。
主题二: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在很多人看来是空洞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然而只要看看我们的现实就知道企业为什么要转型升级:第一是供求关系的改变。绝大多数的中国产业在中低端,而且供过于求。人们常常探讨钢铁、水泥、玻璃等,其实在其他行业,供过于求的情况非常普遍,那怎么办?必须加大研发、技术的投入,加大设计的投入,逐步让中国各行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从长远看走向高端,实现高中低三个层面的稳定结构,如果我们产业的金字塔只有底部、没有上部,那么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就永远处在落后和挣辛苦钱的状态,最后的结局自然只有死亡。对于中国制造企业而言已经不是“能不能”,而是“好不好”“赚不赚”“久不久”的问题,炼1吨钢挣1块钱的产业是不可持续的。第二是中国生产要素成本的提升已经很难容纳大量低端行业,劳动力、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成本在不断提升,粗放型、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一低(低效益)的企业生存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君不见不断袭来的雾霾,君不见与环保局长游泳的赌局,可见对于绝大多数制造型企业而言,转型升级是他们的唯一道路。
显然,任何产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建筑业的服务,拆掉一个低效、建设一个高效的炼钢高炉,需要建筑业;拆除一条低端、建设一条高效的生产线,需要建筑业……
就行业而言,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依然是2014年建筑企业的最大市场领域。2013年1-11月,制造业投资13.4万亿,同比增长18.6%;房地产投资7.7万亿,同比增长19.5%;基础设施投资8.96万亿,增长22.9%。这三项投资占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77%。2014年,转型升级依然会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投资,而城镇化将推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固定资产的投资。在笔者看来,中国城市的发展主要在地面以上,我们建造了高楼,建造了高架,但是地下工程,尤其是城市的管网建设,需要投资的量依然巨大,中国的城市不能看起来像美女,运行起来问题多多,像弱智:一下暴雨,就城市沦陷;不能一旦人员入住,就污水四溢,因此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城镇化完成之前,依然会有很大的空间。
就投资主体而言,在总体投资增长的同时,民间投资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过去20年,投资主体发生深刻变化,民间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最近7年,民间投资的比重从50%增长到2013年的63.5%,每年占比增长近2%。与此同时,国有投资逐步下降,从40%降低到33%,外商投资从10%降低到5.5%。投资主体的变化将影响中国建筑行业,行政的力量逐步减退,市场的力量逐步增长。从各类媒体的报道来看,绝大多数建筑行业的腐败来自于国有投资,铁路行业爆出丁书苗做中介、厨师做高铁工程的丑闻,公路行业的众多交通厅长频频出事,即使装饰行业的事件也离不开政府工程,不断出台的各类制度、政策总是被绕过。与国有投资主体不同,民间投资的问题则主要出在资金不到位引起的拖欠或者不合理的压价;就总体而言,外商投资的建设相对规范。可以预计,投资主体将进一步调整,民营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甚至我们可以预见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民间投资将达到80%以上;国有投资随着反腐力度的增加,规范性也会增强;而中国各行业成熟的配套以及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依然会吸引外资进入,在占比下降的同时,投资总量依然增长。
就政策层面而言,2014年三中全会决定的作用将逐步显现。政策层面,2014年最大的变化将来自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其对建筑业的影响将逐步显现,笔者将其总结为五个方面:投资主体的改变,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变,竞争格局的改变,大型建筑国企的分化,以及税收制度改革、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作为三中全会决定推进的第一年,我们相信2014年将开启行业改革的第一步。
其他方面,政府工程减少,资金紧张。首先是政府工程的建设会进一步理性,建设的质量会进一步提升,非理性的形象工程随着国家领导的群众路线、官员对所作所为负责任等要求的逐步提高,质量替代数量。其次是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不再乱发钞票,资金将会进一步紧张。对于建筑行业而言,无论是甲方的资金到位和资金支付都会面临挑战,而建筑企业自身在项目垫资以及BT/BOT项目上的摊子铺得过大等将加剧企业自身的资金紧张。
总体上,对于一个巨大的中国建筑业市场,2014年我有一种棋到中盘的感觉,行业的格局似乎基本完成:行业的增长达到高峰,但在增长速度下降的同时总量依然持续增长;行业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行业可以容纳各类玩家,玩家彼此平常对待,或许在细分行业可能出现搅局者,但整个行业很难出现;商业模式也逐步为大家所熟悉,商业模式的操作决定于资源,而不是先知先觉;企业的竞争逐步回到市场、回到客户,同样建筑企业也逐步认识到自己不是任甲方宰割的绵羊,服务无限,宰割有限;政府逐步自觉缩回自己伸出的手脚,而少数无良的“公仆”要么出事、出局,要么在强大的反腐压力面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行业的发展逐步回归到他本来应该的面目。
建筑企业的应对思考
建筑行业发展棋到中盘,而建筑企业则处在马拉松的征程上,路途不仅遥远、竞争也很激烈,绝大多数的捷径都被监管者堵住,企业能做的是把握好节奏、咬牙坚持、保证自身安全,回归到正常赢得比赛的方式:精耕细作。2014年中国建筑企业和企业的领导者需要思考:
理性看待规模增长。就中国建筑行业而言,规模已经非常惊人,惊人的行业规模背后是惊人的企业规模。中型、小型企业,可以考虑在规模上进一步增长,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审视自身业务的合理性和竞争力;而大型、特大型建筑企业则需要更加理性审视规模的增长。笔者预计,2013年中国最大建筑企业的营业收入将接近7000亿,在进入世界500强以后,规模的增长对于这些大型企业已经不再像当年那么重要,质的提升比量的累积意义更大;然而,建筑企业依然弥漫着规模的崇拜,笔者看到,一些集团、尤其是省级建工集团给下属子分公司下指标很关注新签合同、产值的增长,而下属企业在没有上缴利润压力的情况下,不断地累积企业规模的冰山,当企业规模的冰山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冰山也许会崩塌,而崩塌的结局是苦涩的,就像马拉松选手倒在最后的一公里,前功尽弃。或许2014年,中国建筑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对规模增长的热情。
回归企业管理的实质。企业管理的实质是回归到客户、员工、股东、价值链上下游和社会的价值。认真审视与规模增长相关的各方面管理:银行贷款的控制、员工数量的控制、组织效率的审视、人员效率的审视……在笔者看来,多数建筑企业在享受业务增长快乐的同时,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些代价可能是牺牲企业未来,或者说企业未来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规模增长,效率下降;规模增长,效益流失;规模增长、风险提升;规模增长、负担增大;规模增长,管理停滞……
企业需要回到管理的实质上来,向经营和管理要效益。中国建筑企业比较喜欢与国际企业在总体规模和总体效益上进行对比,在这一点上中国建筑股份已经毫无疑问塑造了中国建筑业的世界第一:规模第一、利润总额第一,这是值得中国所有建筑人骄傲的成就;然而,换一个角度,从人均利润和利润率来看,同为世界级建筑企业的法国万喜只有1.7万人,人均利润12万欧元,利润率10%;这些指标却是中国建筑股份无法企及的,如果再加上国际化程度和其他的管理指标,中国建筑股份恐怕也很难排入世界前十,如果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建筑企业尚且如此,其他大型建筑企业与世界顶尖企业的差距可想而知。或许,2014年,中国建筑企业需要回到企业实质的经营上。
做好现金流管理。从年底与建筑企业领导者的沟通来看,很多企业出现了项目款比往年回收更加困难的现实情况,一些企业甚至依靠银行的借款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甲方和项目选择,在2014年可能成为建筑企业需要更加关注的问题,在经营中避免由于上下游企业的裸泳而导致建筑企业裸泳。与此同时,建筑企业需要慎重对待长线投资,如BT/BOT项目的选择需要更加慎重,至少应该在企业现金流有保障的情况下进行项目投资。
开展海外布局。发展海外业务是中国建筑企业必须长远考虑的布局,在中国建筑业新建高潮过去以后,中国建筑业更好的未来在海外。事实上,中国企业已经在海外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超过100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幕墙行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等。但就总体而言,国际化的程度和国际化的能力依然欠缺,跟着中国对外援助走、到落后地区寻找项目依然是中国建筑企业海外发展的主要选择,言必称非洲、中东,言必称基础设施,言必称关系和援助,说明中国建筑业的海外之路依然艰难。
2014年,中国建筑企业需要做的事情依然很多,或许困难就在眼前,但建筑企业也无需抱着特级资质去干并不内行的新业务,城镇化会继续,产业的转型升级会继续,中国的建筑企业和制造业一样,虽不在行业的高端,竞争力还是有的,这是我们坚定的信心。有人说,30年的房地产,100年的建筑业,行业未来的道路永远会崎岖不平,能坚持走下去的就是强者,这个群体也许是孤单的,只要你不倒在最后一公里,你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李福和:工程行业年会特聘专家、工程企业资深管理咨询专家、多家工程建设企业外部董事及监事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总裁班特约讲师。主要从事工程企业管理咨询及培训,研究领域包括企业改制、战略管理、组织设计与流程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等,在行业期刊上发表数十篇专业论文,具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邮编: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