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几年,中国施工企业在对外承包市场披荆斩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石失败的教训,闯荡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正式发布的2010年排名榜单,54家中国企业入围“ENR国际承包商225强”,入围数量超过去年的50家。全球的建筑市场为中国施工企业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同时也展示了它的风格与特点。

  工程建设趋向本地化

  工程建设从来都是非常本地化的行为。国际建设市场实际上是建设行业本地化和国际化矛盾统一的结果。在二战之后很多年中,由于不断有大型项目出现,国际承包商通常是以母国为据点,派出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海外项目;但是随着近些年大型项目的减少,承包商们逐渐认识到这种“项目出口”模式的不足,取而代之的是本地化经营。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对工程建设行为本地化属性的重新认识和服从。

  本地化的运营模式。本地化经营包括人地资源的本地化,服务对象(业主)的本地化,设备材料采购的本地化等。国际承包商甚至希望在属地国的分公司和子公司被完全视作是一个本地公司。我所指导的一位博士生的最近调查表明,外国承包商在中国的本地化程度是非常高的。但是另一方面,国际承包商仍然希望在大项目机会出现的时候有很大的灵活性来追踪项目,调动母国资源和有适当的商业存在来实施该项目。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在分、子公司之外再注册代表处,通常是一班人马两个牌子,这样通过代表处,可以以母公司名义来追踪大项目,这样更能充分利用母公司所具备的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并向业主表明母公司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在拿到大项目合同之后,母公司和其在项目所在国的分、子公司便组成合资企业或者项目团队来实施该项目,这样更方便协调使用公司在母国、项目所在国和第三国的人力物力资源。

  本地化是承包商的必然选择。在一些不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建设工业,政府也常常要求一定程度的本地化。所以本地化也不见得是承包商的主动行为。但是在大多数的市场,如果目标是长期的经营,本地化确实是承包商的必然选择。中国承包商的本地化程度以前并不高,但是基于我2006年针对非洲的一次调研表明,中国承包商也越来越重视经营的本地化,一些领先的公司已经在逐步扩大在一些非常有前景的国家市场的本地化程度。

  基础设施投融资颠覆了承包商被动的局面

  PPP方式多元化到基础设施融资中,对承包商来说可以算是一场革命。在传统的建设服务交易中,承包商处于被动的地位,有活才能干,活多了才有一定的选择权。但是BOT或者PPP模式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种被动的局面:承包商现在可以创造市场和工作!然而尽管学者们对PPP模式的研究已经有近20年,但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似乎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现在不完全在工程管理领域,经济、金融、会计、公共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都在进行PPP模式的研究。在实践中,PPP项目的实施也是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因为很少有完全完成的此类项目提供实证数据为针对新项目的决策提供支持。但是不论如何有挑战性,有胆魄的承包商必须跟上这一潮流,积累起获取和实施BOT项目的丰富经验。

  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营,承包商也需要有很多创新的想法。虽然一般意义上认为基础设施类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不会特别高,但是如果有很创新的基础设施资产管理手段,其实承包商完全可以期待比较高的回报率。香港地铁对铁路沿线进行地产开发、麦格理银行对悉尼机场的极端商业化改造(包括提高停车收费,将机场变成购物中心等),和一些风电场发展工业旅游等等,可见传统的基础设施未必不具备被“二次开发”的可能。有创新精神的承包商如果可以针对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闯荡出一条特别的商业模式,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项目实施方式多元化

  项目实施方式灵活组合。项目的实施方式(Project Delivery System)在国内外建设市场上都在历经非常重大的变革。项目实施方式的要素,包括融资、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等变得如同积木一样,可以根据特定项目的需要,灵活组合并交由不同的项目参与者来实施。例如设计+施工(Design Build)模式,EPC模式,交钥匙(Turnkey)模式、PPP模式,都是这种灵活性的产物。

  要熟悉不同国家的组合方式。可以预料的是,这种项目要素的组合将变得越来越集成化,这使得项目管理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出于这种深刻变革中的中国国际承包商需要对不同国家市场的项目实施方式非常熟悉,并需要培养自己处理不同项目要素,并将其进行集成管理的能力。承包商也需要和其他项目参与者结成伙伴关系,以便取长补短,共同获益。

  扬长避短进行国家市场选择

  中国在亚非市场略占优势。如果和来自欧美的顶尖承包商对标,中国的承包商似乎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近些年来一些中国承包商力图进入这些市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并不十分理想。相比之下,中国承包商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要做得好得多。然而这种简单的对标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

  如何进行市场选择。笔者近来完成了一项关于国家市场选择模型的研究。理论和实证数据都表明,一家建设公司在选择国家市场的时候,应当选择和母国有较强经贸联络,较多语言和文化相似性,较强外交关系,并且发展迅速、市场广阔、市场准入限制少的国家。对中国承包商而言,亚非拉显然是更加理想的市场。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承包商完全可以只“钟情于”某些对口的国家市场。

  不必盲目进入太多的国家。笔者另一项研究也表明,地域多元和承包商财务绩效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也就是说盲目进入太多国家,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有选择进入一些国家市场,积极稳妥地开拓它们,然后在市场间建立起网络,有效利用不同的市场和资源,形成合力,如此一来才能真正享受到国际化带来的好处。

  在政府扶持下尽快成为世界顶尖公司

  中国的对外承包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这几代人和建设企业都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可以看到并参与创造如此多的变化,并且大多都是好的变化。从早期的对外援助工程,到自然而然的参与到外国的商业化建设活动中,近三十年来,中国对外承包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值得每一位参与的建设者骄傲和自豪。然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建设者们的智慧和汗水,祖国政府的支持也是居功至伟。这包括国家的对外援助给中国承包商所带来的机遇,所推行的走出去战略给中国承包商的各项扶持,国家外交所取得的成就给对外承包所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可以说很少有国家的承包商获得了本国政府如此全方位和强大的支持。笔者最近所完成的对中国和印度建设行业的比较分析更是很清楚地揭示了中国承包商的很多比较优势都和中国政府的支持有关。

  但问题是,我们的承包商是否需要永远的依赖于国家的扶持。虽然并没有迹象表明国家队对外承包事业的支持会在不远的未来会有所调整,但是要成为顶尖的国际承包商,它们必须能够做到跟国外承包商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中国企业应该想到如何利用现阶段的政府扶持,发展壮大,成为真正屹立于世界承包商之林的顶尖公司。中国承包商现阶段的成本优势必将慢慢失去,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那里,需要中国承包商早做思考,早作准备。建筑业是前年的老行业,但是市场变化确是非常的迅速;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发展也实在是太快了,结构和战略未必跟得上行业和市场的要求。所以中国对外承包企业的领导者似乎应当有更加超前的思维,全局的眼光,要把企业的长期利益看得比短期利益更重要。

  借助EPC工程提升企业实力

  EPC成为企业战略调整的标志。EPC不仅仅是一种非常集成化的复杂的项目实施方式,它甚至派生出了一个工业。在这个工业中,资本项目往往涉及生产工艺流程,例如炼油厂、化工厂、汽车厂、发电厂、采矿,他们通过EPC方式得以有效实施。在一般房屋和土木建设中,类似的项目实施方式通常却被叫做 Design Build(设计施工一体化)。中国的国际承包商现在非常重视EPC项目。这种重视不仅仅体现了中国企业对参与高度集成的项目管理的信心,也代表了中国公司希望不仅从事偏于劳动密集型的房屋和一般土建项目,也要参与高端工艺类技术密集型项目的战略调整。

  对做好EPC工程的建议。我和清华大学的合作者完成了一项国资委资助的,关于如何发展成为顶尖国际工程公司的研究,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表明,相比较很多国外同行,我们在EPC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还非常不足。鉴于此,建议和国外公司组成JV,战略联盟,或者直接雇佣一些外国专家不失为好的措施了;另外国内这方面的后进者,也可以向一些原属化工部的设计院转型出来的工程公司请教,他们确实是这个领域的领军者。

  风险管理不应说的多做的少

  风险管理应形成制度。国际工程中风险无处不在。而真正很少有承包商建立起并有效实施了系统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在建设行业是一个很奇怪的字眼:这方面大家说得最多,却做得最少。风险因素似乎和我们捉迷藏。我们可以预先识别出很多风险因素,有时候甚至可以很好的量化它们的概率和影响强度。但是这些糟糕可怕的事情是否发生,那谁也说不清楚。往往是一个小概率的时间可能发生了,一个大概率时间却幸运的没有降临。风险因素没发生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一些措施显得毫无必要;发生过后,自然会想出一些办法,避免未来类似情况的发生。但是其后很多次侥幸的逃脱让我们以为这些风险不存在了,这些麻烦的办法其实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一些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建立起来的风险管理措施很快又会被人遗忘,很难在企业和项目的管理体系中固定下来成为制度。

  重视风险管理研究很有必要。在我们的观念中一个具有“魄力”的项目经理远远比一个保守谨慎的项目经理更能获得团队和上级的认同。在这个行业内我们太相信经验的力量,我们对老工程师和经理顶礼膜拜,我们对理性分析和所谓的“理论知识”嗤之以鼻,所以我们有很多的痛苦的教训。我们的风险分析的能力还很不足,也不知道一些国际顶尖承包商在风险分析方面已经做到多么精妙复杂的程度。国内很少有公司设立总部层面的风险分析员和风险管理经理的职位,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和教育明显不足,也无法招聘到这样的员工。我们对任用接受过系统海外建设风险管理教育的年轻人还怀有疑虑,认为他们不懂中国国情,只会纸上谈兵,也不认为派遣有潜力的年轻人到海外顶尖学府或者一流承包商受训有必要,认为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虽然我们早已经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国际排名的飙升让我们太骄傲了,掩盖了我们的一些缺陷。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是时候应当反省了。

  社会责任

  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是世界范围内的潮流。一些国外媒体诟病中国承包商的方面也多于社会责任有关。很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在他们的年报中都会述及他们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非营利机构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正在制定一个建设和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标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也从2009年开始发布中国承包商社会责任年报,还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推动中国国际承包商提升社会责任表现的举措,可谓恰当及时。

  社会责任并不只是大型国有建设企业的事情。在海外的中国企业,包括中小民营、集体和国有企业应当有共同努力建立起并维护中国公司整体形象的共识。和国际上的承包商和专业协会建立紧密地联系,对很多问题参与交流和讨论也是建立起良好声誉的有效途径。我发现其实很多外国企业,不论其过去是否和中国公司有过竞争和合作关系,都有和中国公司加强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意愿。现在很多全球重大的问题,例如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可持续性,建设企业的角色都变得非常重要,这其中也确对不能少了中国承包商的声音。其实很多国际团体,例如世界经济论坛都已经对中国建设行业展开了欢迎的双臂。中国的形顶尖工程承包商完全有很多机会快速建立起自己负责任的形象,进一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绩效。

  结论

  尽管大部分中国的施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摸爬滚打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他们正在一点点地树立着自己的品牌形象。我对中国国际承包商的未来充满信心,并认为很多的承包商都处在稳步发展轨道上。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国际市场毕竟与国内有太多的不同,企业首先要注意规避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合同风险,经营风险等;其次要认清海外市场的投资形势,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投资政策,投资趋势等;第三要做好与当地的适应性,在法律法规、行为方式、人力资源等方面与当地环境相适应。我们期待着中国的施工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走的更好,更远。

陈 传

陈 传

陈传: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硕士学位;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建设管理哲学博士学位;2011年在墨尔本大学获得应用金融硕士学位。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员。曾在清华大学、墨尔本大学任教。另外担任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工程与建设分部顾问等。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邮编:100070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李香玉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建设网_我要投稿李编辑 建设网_我要投稿靳编辑 建设网_我要投稿钟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