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持续快速进步引发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掀起了全球信息化浪潮。国内各领域信息化也伴随这股浪潮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显著,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许多企业广泛地采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赢利水平,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也在快速发展,企业的信息化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信息化与管理的融合日益加深,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与其他先进行业相比较,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水平存在差距:行业信息化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核心业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信息技术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应用效果不够明显,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行业普遍共识信息化存在阶段性,信息化要与管理融合,信息化需要持续推进。但面对行业信息化总体成效不佳,巨大的投入没有取得预期回报,行业信息化建设信心受到挫折的现状,行业核心业务信息化还能不能推进;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到底该如何推进;应该关注那些关键问题;"行政力量主导推动信息化是否可行;如何理解信息化与管理标准化的关系;怎么评估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效益;信息化总体规划能否解决信息孤岛等难点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与疑问,需要行业上下认真总结以往信息化的实践,特别是近10年来的行业信息化实践,实事求是,进行全方位思考分析,从中挖掘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与内在逻辑,推动行业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为行业管理提升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邓和平发表题为《探寻工程建设行业特色的信息化之路》的演讲
一、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国内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从单机与工具软件应用开始起步,到局域网络与专业系统应用、英特网与协同化集成化应用,大致经历了:起蒙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初-80年代末 )、起步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普及阶段(2000年-2011年)。目前正处于深化阶段的瓶颈期,面临新的挑战与突破。
行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成效体现在
一是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在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协会宣传、推动下,强化了行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了行业信息化认识水平,形成了良好的行业信息化氛围。行业建立了多种交流平台,推广信息化建设理念、经验和成果,引导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完善和创新。
二是在在政策引导、管理需求和资质就位的多重推动下,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加快探索核心业务信息化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对信息化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有了感性认识,开始思考如何采用科学有效地方式推进信息化建设
三是普及计算机与互联网应用,普及通用工具化软件应用,推广部门级管理子系统应用。
四是市场上出现一批专门面向行业信息化的专业公司,有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
行业信息化对管理的贡献价值主要体现在岗位及部门效率提高,企业级静态文件资料共享,公告式信息发布,邮件、短信式信息交互。
行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应用水平偏低,导致信息化对企业价值贡献度低。
⑴、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低。基层用户业务处理还是半计算机、半人工方式,电子表格加人工数据填报式的系统没有为基层用户带来效率提高,还造成重复劳动,增加工作量。
⑵、系统流程化程度低、集成化程度低、信息共享程度低,没有实现业务过程管控,流程化管理。
⑶、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度低。信息化停留在部门级应用水平,管理层还谈不上利用信息化辅助管理与决策。
二是行业信息化专业技术支撑资源不足。
⑴、行业内专业公司偏少,针对行业管理特性的信息化技术能力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之后一些专业公司退出了这一市场,一些专业公司调整策略改为推进工具化软件,暂时放弃对行业核心管理软件的研发。
⑵、企业应该配备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偏低,不能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少企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处于边缘化、自生自灭状态。
三是专业公司与用户没有形成良性合作局面。
⑴、专业公司抱怨系统难做,用户随意变更业务需求,资金投入太少。
⑵、用户指责专业公司对业务需求理解不到位,开发的系统脱离实际,系统开发成本太高,维护代价太大。
⑶、用户对管理系统缺乏主动权,受制于专业公司,缺少安全感。
⑷、专业公司简单借用其他行业业务模式,采用工具化软件思路开发管理系统,试图用标准化产品解决行业管理信息化需求,让人适应系统,没有建立一种面向服务的业务模式。
⑸、用户将管理信息化视为产品购买行为,试图通过购买方式实现管理信息化,没有意识到管理信息系统与工具化软件不同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需要用户全程参与,企业要有自己的专业队伍长期介入。
四是信息化建设资源浪费。
⑴、一方面大家抱怨信息化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许多花费巨大的项目没有产生实际应用价值。
⑵、资金大量投入在不能落地的管理咨询、认证化的培训、豪华的机房建设、过度的系统安全保护上。真正面向核心业务的技术研究,面向行业的系统研究(包括系统架构、网络架构、项目客户端等),面向行业的应用研究等却投入不足。
⑶、行业信息化建设、维护成本过高,投入产出比例失调。
五是对行业信息化规律把握不准,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信息化建设中反复出现失误。
行业信息化现状总体评价
行业内已拥有大量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在一般应用层面拥有大量用户群体。行业在通用信息技术、专业化软件技术应用取得很好效果,但行业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及系统集成仍面临许多困扰,系统昂贵,开发周期长,开发维护成本高,用户体验差,系统与管理融合度低,系统集成度低,信息孤岛现象普遍。行业信息化总体处于"系统整合阶段"。(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手段、工具应用已较广泛,基础设施较完备,具备了开始统一规划,统一规范标准,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内部数据互联互通和多地区、多业务协同的条件)。行业信息化总体落后金融、通讯、医疗、电商、制造、服务等其他行业。
行业信息化在目前阶段既面临深化核心业务的挑战,也面临向系统集成的突破,这将是一段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现阶段大多数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停留在部门级管理系统的使用层面,对管理信息化开始二次观望。整个工程建设行业要达到国资委要求的信息系统集成化应用的目标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对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深入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对失败的案例不吸取教训,继续在误区中前行,必然还会重蹈覆辙,继续拉大与其他行业在信息化上的差距。
"深化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主论坛现场
二、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律的再认识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出现一套适合所有建筑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产品。国外一些大型建筑工程总承包商在采用一些工具化软件的同时,也要结合企业管理特点,定制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国内工程建设行业多年的信息化实践证明,建筑企业信息化有其特有的复杂性和内在规律,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其内在逻辑与规律。
1、行业信息化主要难点分析
行业在工具化软件应用上没有困难,文字处理、电子表格、计算机制图、结构计算、甚至复杂的3D制作等,在行业内都有很好的应用,局域网、英特网也在行业全面普及。行业在深化管理信息化时遇到了瓶颈,主要是业务流程、过程控制、系统集成及信息孤岛。主要难点分析如下:
⑴、业务的复杂性。工程项目是一次性产品,项目实施过程是一次性过程,不可重复与复制,项目施工过程(生产过程)及资源配置充满不确定因素影响,不仅生产对象变化,生产要素包括人员、材料、设备也在变化。工程项目管理具有非标准化的客观属性。项目实施过程的流程管理具有松耦合及不能固化的特性,建筑企业流程化管理本身就比较困难,通过信息化实现流程化管理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实践证明在建筑企业采用制造业的ERP系统无法应对工程项目生产过程管控,标准化的流程引擎不能发挥实际效用。
⑵、网络的局限性。网络是信息化的基础,目前的网络发展还不能保证完全覆盖每一个角落。工程项目往往位于偏僻之地,网络条件不能与中心城市相比。窄带、不稳定、甚至没有网络信号时常困扰项目部。项目现场即使有网络,也缺乏计算机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相关技术服务支持。建立在良好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在项目部的使用效果不佳,用户体验差,不能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要求。在网络条件受限环境下如何平衡系统易用性与系统集成性是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上的一道难题。
⑶、标准化问题。建筑企业管理标准化基础薄弱,建筑企业的定额、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标准、工法等具有统计特性,难以绝对精细化、标准化,企业的营销、生产、采购、人力、设备、财务等业务系统除了具有行业特性外还带有企业个性化色彩,需要定制设计,增加了系统设计上的困难。
⑷、业务多元化影响。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建筑企业呈现业务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的项目施工业务外,还涉及投资、BT、BOT、EPC等其他业务形态,增加了管理复杂性,对管理信息化带来新的挑战。
⑸、管理本身的复杂性。管理学是不同于数学、物理的学科,无论建立了多少分析工具,管理系统难以绝对量化。管理的核心是关于人的问题,对人的管理不能完全工具化,要有人性化、差异化的考虑。成功的管理案例大多只能当个案借鉴与参考,不能按普世规律套用。管理系统是人机交互系统,远比自控系统复杂。国内工程建设行业还具有典型中国特色。在管理模式、管理架构、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国外同类企业有很大差异。在国际上应用效果不错的管理软件在国内表现出明显水土不服。通过引进国外管理软件,强行改变企业管理模式意味着用技术改变管理体制、文化与传统,往往行不通。
⑹、信息技术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发展至今,硬件、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网络等虽然相对成熟,但计算机的二进制逻辑原理及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至今未变。在面对管理系统中非程序化、非标准化的随机事务,尤其是模糊问题时,计算机存在技术局限性,需要通过人机交互弥补(不存在绝对自动化的管理)。软件开发至今还是一项手工劳动。软件开发工厂化目前还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愿望。目前不要迷信任何平台,没有神奇的利器。用工厂自动化生产线比拟软件开发自动化是一种误导。这种技术局限性还将长期伴随管理信息化过程。
2、深化行业信息化的关键点
一是系统整合。系统整合涉及系统架构、门户、单点登录、账号与权限、消息、流程、系统接口、数据标准等。这是深化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影响系统的协同化流程化应用,影响信息可共享性。在系统软件技术层面已具备系统整合的能力,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行业信息化系统整合的标准与规范。【注:整合的概念在业界比较混乱,比如数据整合、系统整合、应用整合、主机整合、存储整合、数据库整合、数据大集中等等。这些不同的概念是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阐述计算机系统整合的内涵和外延,是在计算机系统整合这一大的概念范畴下,存在着多种整合形式和技术手段。本文采用"系统整合"一词,取其综合含义。】
二是协同与流程。协同与流程管理是打破部门壁垒营造协同推进的助力。但不能用生产线的模式设计管理流程。还要特别注意建筑企业的特殊性,不要强求流程完全自动化,否则系统难以经受管理活动的实际考验。
三是专业子系统深化与优化。包括市场、客户、预算、进度、安全、质量、计划、统计、物资、设备、人力、财务、成本…等子系统,这些系统既有行业特色还有企业个性色彩。要既满足用户量身定制的个性化需求,又能兼顾软件通用性。要考虑网络环境制约又要兼顾系统整合的要求。这一点目前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特别的利器,要有耐性花功夫去做,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完善过程,这种状况将长期存在。不要企图用一套系统满足行业所有企业的管理需求,也不要简单照搬其他行业类似系统业务模式。
四是建立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标准与规范。通过制定行业开放的信息化标准与规范有助于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系统整合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除了涉及十分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与行业法规及管理特性的配合问题外,如何在实践中得到普遍认可与贯彻落实也是一场挑战。【注:为什么不存在因特网孤岛,原因就在于全球建立了开放的网络标准,网络通讯协议,保证了全球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的互联互通。】
五是信息化建设实施模式。
⑴、完全由专业公司开发。其优点是专业技术能力强,系统设计专业化,适宜工具化软件开发。专业公司参与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转变业务模式,要以提供服务为主,而且要开放、兼容,不能排斥用户选择第三方系统。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专业公司利用技术不对称绑架用户的现象,要求用户只能用一家产品,不能采用第三方系统,否者无法对系统整合,或者对开放接口漫天要价。这影响了用户的管理信息化,最终也影响了专业公司的发展。
⑵、用户完全自行开发。用户对需求了解比较全面,自己掌握系统主动权,但需要建立一支规模较大的专业队伍,管理这只队伍并不容易,队伍的专业进步也容易受到限制。
⑶、合作开发。这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做法。用户与专业公司优势互补,但要求用户有一支精干高效适合用户管理特点的复合型专业队伍。专业公司也需要认可用户在系统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采取开放合作的心态,不封锁技术。
完全交由专业公司或完全由用户自行开发在成本上不是最优,难以长期持续。合作模式有可能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在合作模式下,专业公司要协助用户培养专业队伍。让用户掌握管理系统的主动权是双方长期有效合作的基本保证,用户对自己的管理系统有主动权天经地义。这也是行业信息化的特点及管理本质要求。
六是需求分析与管理。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对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需求由于行业特性变得更加复杂,不少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业务需求分析不准确,加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业务需求管理失控。如何在施施过程中做好业务需求分析与管理,必须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误解:
⑴、行业内有些用户没有意识到需求分析的专业性,误认为可以凭借业务经验自行完成需求分析;
⑵、有些系统开发商轻视了建筑施工企业需求分析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草率照搬其他行业信息化的需求模式,最后造成系统运行效果与实际业务需求之间差距太大,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甚至导致系统失败;
⑶、有些系统开发者将业务需求分析、业务需求确认的责任完全推给用户,认为用户是业务系统的使用者,最熟悉自己的业务系统,要求用户自己提出并最后确认管理系统需求。从专业的角度看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需求确认的责任完全推给用户是不合理的。
还要以正确的方法管理好业务需求,才有可能避免甲乙双方在业务需求问题上发生矛盾,避免项目因需求冲突陷入困境。面向应用领域的需求分析涉及到计算机及应用领域专业背景两个方面的知识,需要比较高层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3、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为什么?
面对行业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出现了各种看法与观点,概括起来大致有:
⑴、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不强,推进力度不够,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
⑵、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信息化建设效果。
⑶、企业管理水平低,管理没有标准化,阻碍了信息化进程与实施效果。
⑷、总体规划水平不高,导致大量信息孤岛。
⑸、信息化是一场变革,要靠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强力推动。
⑹、管理信息化中技术不是问题,管理才是关键。
以上这些看法与观点是否准确,是否抓住了问题的要害?结合信息技术及行业管理特性,参考行业信息化实践及部分典型案例,针对上述看法与观点作如下分析。
⑴、为什么不宜强调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
没有领导支持许多工作难以开展,过度强调一把手工程也不符合实际。目前企业领导大多不具备信息化专业背景,难以从专业层面把握信息化决策。行业信息化的规律还在探索之中,信息化建设带有不确定性的因素。现阶段要求领导用强大的行政力去推进还不成熟的信息化系统,是极端冒险的做法,往往造成资源浪费的后果。领导可以从战略层面支持信息化工作、保障工作条件。但领导对复杂的系统实施过程不宜介入太深、过问太细。在管理信息化中要慎用行政推动力。系统上线不顺,技术人员如果仅从技术逻辑去分析,找不出问题,容易认为是用户消极所致,不属于技术问题,希望靠一把手来推进。如果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可能会发现系统设计有问题(实际中这种情况比较多)。设计不合理的管理系统是不可能靠行政力变为合理。
⑵、为什么不能盲目强调加大信息化投入。
信息化基础研究是国家层面甚至全球性的战略行为,需要巨额资金投入。通用的信息化工具产品开发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企业的管理系统开发是项目行为,成本敏感。信息技术是辅助企业管理的一种现代化工具手段,目的是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益。如果信息化的投入超过了带来的价值,超过了边际效益,信息化对企业而言就失去了意义。建筑企业是微利企业,更要注意信息化的投入产出问题。信息化投入至少不能超过边际成本,不能超过人工系统成本。对信息化建设效果影响最大的是人,不是钱。不抓住问题的本质,花钱未必能解决问题。
⑶、为什么不能过分强调标准化问题。
关于标准化问题,的确是工程建设行业的一块短板,但也是这个行业的固有特性,不能参照制造、金融等其他行业标准搞建筑业标准化。建筑业具有随机性的特性,不能按照工厂化模式进行项目管理。即使管理标准化已非常到位,也不能保证信息系统成功。管理标准化对系统有影响,但不是决定系统成败的关键因素。建筑业的标准化本身也是一项复杂长期动态的系统过程,甚至难以固化。信息化与标准化是长期互相促进的关系。只要是项目,就一定具有非标准的属性。
⑷、为什么不能夸大总体规划的作用。
总体规划水平高低与否不是信息孤岛的原因,也不是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保证。信息化规划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规划甚至不能保证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信息孤岛是复杂的大系统现象,不是靠信息规划来解决。对实施过程合理管控比规划详细预购更有实际意义。
⑸、为什么不宜靠行业主管部门用强制方式推进信息化。
在国内市场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下,政府已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信息化更多是企业的市场行为,驱动力来自市场竞争、提升管理的内在需求。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不宜过分强调高层行政干预,资质就位已有这方面的教训。
⑹、为什么不能用管理思维对待信息系统建设(反之亦然)。
以往的行业信息化实践中,过多从管理的角度看信息化,直接用管理的(范畴)概念、方法指导信息化实践,认为在管理信息化中技术不是问题,管理才是关键,管理决定管理信息系统的成败。将信息系统失败的原因一股脑归结到企业的管理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领导意识及重视程度、企业投资力度,乃至行业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政策的支持度等,没有注意到管理与信息技术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差异,没有意识到仅有管理理念与提升管理的愿望是不够的,有了良好的管理制度与流程并不能保证信息系统就能成功实施。管理与信息技术属于二个不同领域,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在管理上建立了十分合理的制度、流程、标准,并不意味着能在信息系统中合理实现。这一点除了行业大量实践证实外,也有逻辑上的合理解释。信息技术在面对管理时,不仅存在技术瓶颈,还存在逻辑断裂。【注:逻辑上不同的范畴之间存在逻辑断裂,称之为"赖尔峡谷"。"赖尔峡谷"证明:能够运用于某个范畴的概念(方法、解释体系、技术、规则等),并不能在未经证明其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前提下直接搬用于另一范畴,否则很多命题很难避免沦为"伪命题"的命运。】
还有许多其他看法与观点不再一一赘述与评价。
行业信息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带有探索特点的实践过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出现无数个为什么,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在实践中检验设想与方案,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有利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行业信息化目前还不能与其他行业(金融、电讯、医疗、电商、制造、服务)等相提并论,需要更加深入研究行业特性,思考行业与信息技术的本质差异,探索内在规律,促进行业信息化早日取得期望的成效。
行业信息化难点主要来自行业业务特性、管理的复杂性、信息技术的局限性。行业不能通过强制管理标准化来适应信息化,不能动辄将信息系统不能使用的责任归咎于用户的管理水平低。要从行业特性出发,抓住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点。行业信息化以往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正视、认清信息化的难点与特殊性,直接套用其他行业信息化模式,简单引用国外产品,或是采用通用工厂化软件设计思路,结果往往是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信息不能共享,系统不能整合,流程不能贯通。
对行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出现各种不同看法与观点是正常现象,彼此角度不同,经历不同,感受不同,只要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经过思考,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对行业信息化健康发展有益无害。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深化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主论坛现场
【附: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A企业领导被误导,决定通过信息化一举解决企业管理上存在的几十个问题,请来专业咨询公司进行管理信息化咨询,并交由专业公司实施。领导亲自担任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过问流程梳理,制度调整,同时对员工提出要求,不会用管理系统就换人。不可谓信息化意识不强,推进力不够,但系统没有带来管理提升。
案例2:B企业一次性投入过千万资金直接引进国际化的ERP系统,不可谓资金投入不足,也没能保证系统达到目标。系统后期高昂的维护费也令用户苦不堪言。行业内其他投入数百万资金的失败案例不胜枚举。
案例3:C企业为了上线ERP系统,梳理管理制度与流程,将企业几百个制度、流程规范化、标准化。系统上线没有达到期望目标。企业得到的主要收获是一本本厚厚的制度、流程汇编。行业内许多企业信息系统上线失败后,都将责任归结到管理标准化头上,抱怨企业管理水平低。企业花了钱,出了力,最后落个被指责的结果,吃哑巴亏!
案例4:D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决定实施信息化管理。请来专业团队做信息化总体规划,再按规划方案进行实施,二年后信息系统停止实施。规划对系统实施成功与否都无法保证,又如何应对复杂的信息孤岛问题?
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不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不一一列举。许多典型信息化失败案例的共性是,没有掌握行业信息化规律,用错误的观念指导信息化建设,用错误的方法实施信息化建设。企业被误导盲目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不切实际地跨越式推进信息化建设,片面强调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及流程固化,忽视了管理系统的人性化,忽视了管理信息化的复杂性,忽视了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瓶颈,忽视了行业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不成熟性。信息化专业公司将未经实践验证过的解决方案推销给用户,并将系统实施不成功的责任归咎为用户的管理,将用户当成了专业公司的试验品。那些投入巨大的失败案例应成为行业的前车之鉴。
注:上述案例均来自行业实际原型,但不宜对号入座,对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勇敢的践行者应怀有几分谅解与尊重!】
三、今后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点及建议
国内工程建设行业是最先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行业,最早实行工程招投标及项目化管理,行业门槛低,同行竞争十分激烈。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企业普遍有借助信息化提升管理、提高效益的迫切需求,管理人员大多有借助信息技术减少繁琐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的强烈愿望。无论是通过政策引导还是内部需求驱动,企业在信息化上付出过不少努力,付出了不小代价,进行了不少尝试,但付出与回报不相称。面对信息化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企业对信息化变得更加谨慎,不再期望一步到位,不再认为技术不是问题,对信息化有了更加理性的期望,更加强调信息化要接地气,能落地。用户与专业公司合作定制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式逐渐普及。企业对系统的开放性、可持续性、可集成性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今后行业信息化如何继续,提出如下关注点及建议:
⑴、关注新技术的影响
随着BIM、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给行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影响。一些专业公司用新技术作包装,鼓励企业用新技术方案解决信息化难题。行业信息化基础还不坚实,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行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来自业务特性与信息技术本质差异,不是目前新技术可以马上解决的,盲目跟风会得不偿失。
⑵、关注信息化安全问题
国家对信息化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形成了一种影响氛围。在信息化安全问题上,系统安全与系统可用性是一对矛盾,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平衡。行业目前要注意的是,合理面对系统安全问题,既不要不闻不问,也不要过分夸大,将信息化安全等级定的过高。工作重心还应放在核心业务信息化的建设上。要尽快让信息化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⑶、关注制约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一是行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问题不会马上解决,既不能靠花钱解决,也不能靠引进解决。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一边开展信息化建设一边培养人才。未来一段时期专业人才问题将是制约行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瓶颈约束。行业不可能等到万事具备,有了复合型高端人才之后才开始信息化。但企业要有这方面的意识,管理信息化人才与企业管理、制度、文化息息相关,企业的信息化人才只能在企业环境里培养,有了自己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加主动把握信息化实施步骤,规避信息化风险。管理信息化的挑战不在于软件技术本身,在于如何将技术与管理巧妙融合,没有好的人才队伍难以应对这种挑战。
二是行业信息化市场培育问题。专业公司目前的业务模式与行业信息化需求不匹配,造成行业信息化建设性价比低,制约了行业信息化发展步伐。专业公司如何在开放的互联网时代找到一种适合行业特点的业务模式,既能满足行业信息化的需求,又能促进公司健康成长,实现共赢,关于这个问题行业主管部门、专业公司及企业用户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⑷、关注行业信息化规律问题
行业信息化规律问题还将长期面对众说纷纭的局面,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甚至还会有彼此矛盾的看法。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还会继续面对许多不确定性。一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起步较晚,并没有从行业过去的信息化实践中得到启发,继续重复其他企业走过的弯路。行业协会在引导企业采用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实施程序和方法上,任重而道远。
⑸、坚持价值导向
管理的目的是效率和效益。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通过综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的效率,从而带来管理效益。如果忽视效率和效益而片面地去追求管理信息化、管理标准化,是本末倒置的。管理信息系统也只有为客户带来超过系统建设和运行成本的价值时才具有市场价值。不考虑投入产出价值比仅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为了考评而信息化是劳民伤财的愚蠢行为!
⑹、坚持运用市场手段
企业管理信息化应该是企业为了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市场化行为。企业从切身利益出发,评估信息系统能带来什么价值。专业公司为了生存发展也会在市场环境中逐步找到适合行业环境的业务模式、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在市场的调节下,用户与专业公司最终会找到合作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共赢。
⑺、坚持结合行业特点推进信息化
没有不合格的用户,只有不合格的系统。信息化要适应行业特点、企业管理特性及用户信息化基础。系统成功与否要多从系统设计、推进策略、实施方法上找原因,不要苛求用户信息技术水平、苛求企业目前管理现状,对工程建设行业还不能苛求企业工厂式的标准化。管理信息化不是将管理者变为机器,将管理者的意识、行为绝对自动化、机械化、标准化。适合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如下特点:好用、易用,柔性适应企业管理同时又能促进管理规范化,系统信息价比高,系统建设及维护成本低,系统是开放的、可持续、可优化、可整合,用户对系统具有主动权,不是受制于专业公司。行业内已有许多信息化考核标准,典型的有特级资质信息化标准。这些标准普遍缺乏对系统可操作性及实用性的评价。从信息化实践的角度出发,判断一个信息系统成功以否,应增加如下标准:易用性、扩展性、集成性、持续性、兼容性、开放性。 ⑻、坚持实践是检验信息化成败的标准
在过去多年的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任何咨询报告、信息系统设计方案、管理理念、政策法规、软件产品,不管讲的如何动听,技术如何先进,实践效果不好就必须反思、调整、修改、完善。实践是检验信息化成败的标准。效率与效益是衡量信息化价值的标尺。管理信息化总体成本如果高于人工系统成本,这个信息系统一定是失败的系统。
⑼、树立标杆
信息化建设不是纯学术讨论,也不是纯技术研究,而是一项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通过引导、鼓励、协助、培育行业典型案例、树立标杆,会对企业有很好的示范及启发作用。
⑽、通过建立标准与规范引导开放与兼容
通过制定行业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为行业系统整合及信息共享奠定基础,引导专业公司提供开放、兼容、开源的产品。专业公司要摆脱利用专业技术控制用户的欲望,多从市场价值的角度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开放、兼容、免费是潮流趋势,它带来的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让系统可以兼容来自不同厂家的产品,彼此互联互通。开放兼容将会带来多赢的局面。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差异巨大,坚持传统观念不变,试图用技术屏蔽方式锁定、套牢甚至绑架用户的路子一定走不长久。
结束语
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过程虽然艰难,但信息化步伐并没有停止,虽然步履蹒跚,仍在跟随信息化大潮前行。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在实践中检验信息化工作的成效,就一定能找出行业信息化的客观规律,规避信息化误区,沿着中国工程建设行业特色的信息化发展之路稳步前行。